深圳商报•读创大湾区驻穗记者 张莹
7月29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发布《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生物医药3.0”政策),对创新药临床研发最高资助1亿元。
支持力度空前
新政策细化为29条、49款,包括“加速科技创新突破、加快药械成果转化、优化临床服务配套、鼓励产品推广应用、加强产业生态培育、强化人才资源支撑”六大板块。具体来看,新政策精细化、分梯度支持创新药,临床研发费用最高按20%、30%、50%资助,每年最高资助1亿元;加快药械成果转化,创新医疗器械证每年最高扶持1000万元,“岭南名方”转让转化最高资助100万元。
同时,临床风险补偿最高按40%给予资助;支持开展IIT研究,鼓励临床试验机构开展医学创新和临床成果转化,对符合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的临床试验机构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项目(IIT),对完成项目备案、有效开展且完成的,经综合评估后给予资助。
推荐进入省、市、区创新药械产品目录,鼓励在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每年支持总额最高达2000万元。此外,还将强化特色园区、耐心资本、人才等全链要素保障。
此外,该政策还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针对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特点,单设支持条款,提高临床试验补贴额度。支持生物制造,对生物原料药和生物药用辅料、“三新食品”(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和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给予资助。
“一岛多园”实现“三共享”
作为医药产业的重要承载区,目前已有约4800家生物医药企业扎根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相比2017年增长3.8倍,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营收规模已达到2400亿元。产业规模快速壮大的同时,该区在大分子生物药、小分子化学药、诊断试剂、医学检验等细分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产业优势。
今年以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以“新质生产力30条”为统领,覆盖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15个重点产业,配套人才、科技、金融等五大要素支撑,加速系列“政策包”落地。
近年来,该区围绕“1213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实施“产业版”营商环境改革,重点聚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率先实施企业服务增值化改革,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人才友好型”营商环境。
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局副局长吴洋表示:“过去企业服务往往是我们‘有什么给什么’,现在则是企业‘需要什么给什么’,这种转变让企业愿意留在黄埔。相较2017年,全区生物医药领域规上工业企业已经从40家增长到146家。”
今年7月初,广州国际生物岛试点园区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正式揭牌。广州莱迪生命健康城、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创新港,成为黄埔区内首批“广州国际生物岛试点园区”,“一岛多园”政策正式启动。
受益于“一岛多园”政策,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全域协同发展新阶段。目前,依托“三城一岛”战略平台,该区已构建“科技研发在生物岛、成果转化在科学城、生产制造在知识城”的空间分布,而“一岛多园”政策实现了平台间的有机串联。
广州国际生物岛管委会副主任梅花指出,“一岛多园”并非简单的空间扩张,而是通过制度设计重构产业分工、通过资源整合激活乘数效应。据悉,未来生物岛享有的专项政策,纳入生物岛试点园区的各个园区也将同步享受,实现政策、资源、品牌共享。“长远来看,生物岛计划进一步扩容升级,做强广州生物医药核心引擎,打造成为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核心高地。”梅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