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李德尚玉 实习生赵晓月 北京报道
碳中和周报关注“双碳”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包括碳中和政策、地方动态、企业实践等。我们将通过精选每周碳中和领域的重大事件,并进行点评的方式,提供一个及时全面的碳中和信息平台。
1、全国碳市场四周年:首次扩围纳入钢铁等行业,覆盖80亿吨排放量
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运行四周年。回顾这一年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发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迎来关键一跃,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预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将达到3700家左右,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于今年启动交易,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正式签发。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6.73亿吨,累计成交额超462亿元。2024年全年成交额创历史新高,达180.44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全国碳市场四周年成果颇丰,扩围覆盖钢铁等高耗能行业,叠加配额管理与数据质量强化措施,为“十五五”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夯实地基。
2、2024年全国累计发电装机33.49亿千瓦
7月1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度中国电力市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33.49亿千瓦,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29亿千瓦。其中,风光新增发电装机3.58亿千瓦,累计达14.07亿千瓦,同比增长33.9%。2024年,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绿电绿证交易规模大幅增长,绿色环境价值有效体现。绿证交易量实现翻两番。2024年全国完成绿证交易4.46亿个,同比增长364%。其中,绿证单独交易2.77亿个,绿色电力交易绿证1.69亿个。绿电交易总量大幅提升。2022年全国绿色电力交易电量为181亿千瓦时,2023年达697亿千瓦时。2024年,继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之后,蒙西电网获批复同意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标志着绿色电力交易实现全覆盖。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中国绿电市场化进程全面提速。报告显示新能源装机主力地位巩固,绿证交易持续增长,绿电的环境价值加速兑现,市场化机制正成为绿色转型核心引擎。
3、生态环境部@环保少年,秀出绿色生活
日前,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简称“公民十条”),为践行绿色生活、守护地球家园提供了清晰、具体的行动指南。近日,生态环境部面向全国6-18岁的青少年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之“公民十条·少年行动派”宣传实践活动倡议公告:2025年7月15日至8月5日,特别发起“公民十条·少年行动派——我的绿色生活Vlog”征集活动!倡议青少年拿起手机或相机,在快手平台,用1-2分钟的原创短视频,记录下践行“公民十条”的精彩故事!综合作品质量、播放量、点赞量等,选出前20名的优秀创作者可参加北京暑期研学营。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以短视频征集联动青少年践行"公民十条",创新环保教育模式,将绿色行为转化为可视化传播,有助于鼓励更多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理念。
1、常州出台首席双碳官制度
近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印发常州市首席双碳官制度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提出,坚持政府引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首席双碳官在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工作的管理作用、智囊作用和纽带作用,推动建立全市首席双碳官制度。2025年12月底前,全市上市公司和工业、建筑、能源、交通等重点领域市属国有企业力争实现首席双碳官制度全覆盖。2026年6月底前,全市十百千亿大企业力争实现首席双碳官制度全覆盖。“十五五”期间,推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力争实现首席双碳官制度全覆盖。明确企业首席双碳官的岗位职责,要聚焦“双碳”政策导向、节能降碳增效、环境社会治理(ESG)、绿色产业生态、开放合作交流5方面。企业首席双碳官应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企业可根据自身规模、行业特点和发展阶段,灵活确定首席双碳官的具体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为首席双碳官提供必要的授权和资源支持,确保其能够有效履行职责。鼓励企业探索建立与首席双碳官职责相适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常州首创"首席双碳官"制度,政策明确分阶段覆盖国企及龙头企业,将碳排放管控升级为高管级战略职责,有助于破解企业碳管理执行短板,推动“双碳”目标更好地融入企业的经营决策当中,加速企业的绿色转型。
2、“2025年媒体核电行”暨“国和行·媒体行”活动在济南启动
7月14日,“安全筑基‘核’谐共荣——2025年媒体核电行”暨“国和行·媒体行”活动在山东济南正式启动。该活动由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指导,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和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活动以“科技创新引领核电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为主题,采取座谈+实地探访方式进行。媒体记者先后赴国家电投集团工程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调研核电规划设计、项目建设、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情况,实地探访国核示范国家电投新能源科技馆、荣成核安全主题公园,国家电投海阳核电项目及核能零碳供热项目“暖核一号”等场所和单位。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此次活动通过媒体实地探访核电站与安全设施,强化公众对核电安全性的认知,凸显"科技创新保障安全"的核心理念,为核电产业规模化发展减少社会顾虑。
1、宁德时代与必和必拓在采矿设备电动化等领域合作
近日,根据宁德时代官方消息,宁德时代与必和必拓(BHP)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采矿设备电动化、快充基础设施建设、储能与电池回收等领域展开合作,以一体化、全景式解决方案推动矿山运营电气化转型,为全球采矿业打造可复制的绿色转型样本。现场,宁德时代执行总裁朱威与必和必拓集团采购官Rashpal Bhatti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产品研发上开展合作,共同研究并开发适用于重型采矿设备和铁路机车的电池解决方案,并配套落地相应的快充基础设施,探索储能系统在必和必拓全球矿山的应用场景。未来,双方还将优化电池回收流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立更可持续的采矿业价值链。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宁德时代与必和必拓的战略合作,以矿山电气化为核心,通过技术整合推动采矿业绿色转型,构建从生产到回收的可持续价值链,或将为全球矿业提供可复制的减碳样本。
2、“跨区域经济合作与韧性智能城市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
7月17日,“跨区域经济合作与韧性智能城市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举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城市发展新阶段目标,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论坛聚焦在全球发展新形势下,区域协同发展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议题,来自学界、政界、产业界的嘉宾围绕“中间走廊经济带建设”“韧性智能城市标准化”“全球治理与制度韧性”等议题深入交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刘刚教授围绕“战略资源产业链韧性与跨区域经济合作”主题,深入剖析全球资源链在气候变化、地缘冲突与技术演进叠加作用下所面临的复合性风险。他提出,亟需通过构建“城市矿山”循环利用机制,融合遥感大数据与地理智能系统,建立动态感知与预测能力,为实现“双碳”目标和提升城市能源安全提供系统性支撑。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美丽的现代化城市需要技术作为支撑,以智能技术驱动资源循环利用,可作为实现城市“双碳”目标的解决方案。“城市矿山”循环机制融合遥感数据等技术,未来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与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