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蓬安:从爱泼斯坦到默多克:特朗普的“诉讼治国”如何绞杀媒体自由
《华尔街日报》7月17日报道称,2003年爱泼斯坦50岁生日时,朋友麦克斯韦尔为其准备的一份皮革装订生日纪念册中,有特朗普的署名信件,信件风格轻佻,包含几行文本。信件内文本以第三人称撰写,模仿特朗普与爱泼斯坦间虚构对话。(7月19日《观察者网》)
一、百亿诉讼:政治复仇还是“新闻自由”的崩塌?
当地时间7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以诽谤罪起诉传媒大亨默多克及其新闻集团,索赔100亿美元,矛头直指《华尔街日报》关于“特朗普致爱泼斯坦轻佻信件”的报道。这起诉讼不仅是特朗普与保守派媒体的公开决裂,更揭示了美国“新闻自由”在权力碾压下的脆弱性。
特朗普的诉讼逻辑一贯鲜明:通过高额索赔迫使媒体屈服。此前,ABC因报道其性侵案不实,向特朗普图书馆支付1500万美元和解;Meta为解封账号赔偿2500万美元;派拉蒙集团也以1600万美元了结CBS“恶意剪辑”纠纷。这些案例中,媒体巨头的妥协暴露了资本与权力的共谋——当诉讼成为政治工具,“新闻自由”沦为利益交换的筹码。
二、爱泼斯坦案阴影:从“透明承诺”到“转移焦点”
此次诉讼的核心争议是爱泼斯坦案。特朗普曾在竞承诺公布“客户名单”,但司法部近期否认该名单存在,引发支持者愤怒。此时起诉《华尔街日报》,被质疑为转移舆论压力。爱泼斯坦案牵涉美国权贵阶层,其“萝莉岛”性交易网络与政商名流的关联始终未被彻底揭露。特朗普若真追求真相,为何不推动司法公开,反而纠缠于媒体的一篇报道?
更讽刺的是,《华尔街日报》作为保守派传统喉舌,长期与共和党关系密切。特朗普此次“反戈一击”,既是对默多克未及时“灭火”的报复,也折射出其“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威权逻辑。
三、“真实恶意”原则的危机:法律沦为政治武器
1964年“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确立的“真实恶意”原则要求,公众人物起诉媒体需证明报道存在“明知虚假仍故意发布”的恶意。但特朗普的诉讼策略正试图颠覆这一基石:他无需证明媒体“恶意”,而是以天价索赔迫使对方屈服。
更值得警惕的是,联邦最高法院的保守派多数可能为其背书。若“真实恶意”原则被推翻,美国将进入“总统可任意起诉媒体”的黑暗时代——这正是特朗普二任期内系统性打压异见媒体的延续:从驱逐《纽约时报》记者出白宫,到切断NPR联邦拨款,再到此次百亿诉讼,每一步都在蚕食言论自由的根基。
四、双重标准下的“自由”幻象:美国民主的悖论
美国长期标榜“言论自由”,但现实却是:对内,权力与资本联手压制批评。特朗普的诉讼狂欢证明,所谓“自由”仅适用于顺从的媒体,异议者将面临法律围剿。对外,美国以“自由”为名操控舆论。从冷战时期资助“自由欧洲电台”,到如今利用社交媒体煽动他国颜色革命,其“双重标准”早已昭然若揭。
此次事件中,Meta、派拉蒙等企业的“赔款示好”,更暴露出商业利益对新闻独立的腐蚀。扎克伯格以2500万美元换特朗普“熄火”,被舆论质疑为“合法贿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