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邓州市人民法院穰东法庭巧解两起婚约财产纠纷,通过耐心调解促使双方握手言和,当场完成部分彩礼及“五金”等财物的返还,既实现了案结事了,更让法律温度与社会情理相得益彰。
案例一:婚约告吹,20万财物起争执
2024年5月,周某与高某经人介绍订下婚约,周某依习俗给付高某见面礼、彩礼及“五金”等财物,合计约20万元。岂料订婚后,两人因购置房屋车辆问题产生分歧,最终未能登记结婚。周某要求全额返还彩礼,高某却认为自己在婚约中亦有付出,且部分彩礼已用于共同消费,拒绝全额退还,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
案例二:结婚又离,18万彩礼成焦点
2024年2月,刘某与闻某按习俗举办了婚礼并登记结婚。刘某为表心意,给付闻某18万元彩礼及数万元“五金”。然而婚后,两人因生活习惯、三观差异渐生矛盾,刘某提出离婚并要求返还彩礼。闻某认为短暂婚姻给自己造成了伤害,且部分彩礼已经用于购置共同生活用品,因此不愿意全部退还,双方争执激烈。
面对两起案件中当事人激动的情绪和互不相让的态度,承办法官深知“一纸判决易,化解心结难”,遂采用以调解促和解,力求从根源上化解矛盾。
调解中,法官先以“背对背”沟通倾听双方诉求,用理解与尊重为当事人“降火气”,引导冷静对话;再结合典型案例释法明理,详解彩礼返还的法律范围与标准,让双方明晰裁判原则,同时普及“谁主张、谁举证”的法律规则;最后邀请双方亲友参与,从人情伦理角度引导换位思考,借亲情疏导唤醒昔日情谊。经过多轮沟通,两案当事人最终就返还数额达成一致,并当场履行完毕。
穰东法庭成功调解的这两起婚约财产纠纷,生动诠释了“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司法理念。法官在查明事实、厘清是非的基础上,以耐心化解矛盾,用情理弥合分歧,不仅有效减轻了当事人的诉讼负担,更有效防范了矛盾升级风险。最终,双方当事人均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婚约解除引发的彩礼返还纠纷时有发生,这类案件往往交织着习俗、金钱和情感,处理不当极易激化矛盾。穰东法庭通过调解,既让当事人明晰权利义务、维护法律权威,又兼顾情感与实际情况,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