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认为,美国有权利也有义务成为该半球警察。
编辑:Matthew A. McIntosh
历史学家
虽然麦金莱总统通过军事力量和经济胁迫开启了美国帝国时代,但他的继任者西奥多·罗斯福则建立了一种新的外交政策方法,据称是基于他最喜欢的非洲谚语,“说话要温和,但要带着大棒,你就能走得更远。” 他的外交政策的核心是一种隐晦的威胁。罗斯福认为,鉴于该国最近的军事胜利,只要军队能够威胁使用武力,就不必使用武力来实现外交政策目标。这一理由也基于年轻总统的哲学,他称之为“艰苦生活”,并珍视海外挑战作为灌输美国男儿决心和活力的机会,他们据称曾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获得这些品质。
罗斯福经常在漫画中被描绘成挥舞着他的“大棒”,推动美国外交议程,通常通过美国海军的力量。
罗斯福认为,虽然美国所拥有的强制力量若落入错误之手可能会造成危害,但西半球的最高利益也是美国的最高利益。简而言之,他认为美国有权也有义务成为该半球警察。这种信念以及他“说话温和、持杖在手”的策略,塑造了罗斯福的大部分外交政策。
周期性的滑坡使得巴拿马运河开凿中的库列布拉切挖掘成为一项技术挑战最大的工程要素之一。
早在16世纪中期,人们就开始关注在中美洲地峡修建运河,主要出于贸易利益。1848年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进一步激发了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兴趣,并导致了巴拿马铁路的建设,该铁路于1855年开始运营。法国在1881年至1894年间多次尝试修建运河,但由于金融危机和健康危害(包括疟疾和黄热病)的组合而失败,导致数千名法国工人死亡。
1901 年就任总统后,罗斯福决心在其他失败者未能成功的地方取得成功。根据马汉在其著作《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中提出的建议,他寻求在中美洲修建一条运河,主要出于与帝国相关的军事原因,但也考虑了国际贸易因素。修建的最战略位置是横跨巴拿马五十英里地峡,在世纪之交时,该地峡是哥伦比亚国家的一部分。罗斯福与哥伦比亚政府谈判,有时威胁要取消该项目并通过尼加拉瓜修建,直到哥伦比亚同意一项条约,该条约将巴拿马土地的租赁权授予美国,以换取 1000 万美元的支付和额外的每年 25 万美元租金。然而,此事远未解决。哥伦比亚人民对美国失去土地感到愤怒,并认为支付金额过低。在公众抗议的影响下,哥伦比亚参议院否决了该条约,并告知罗斯福将不会修建运河。
毫不畏惧,罗斯福决定现在挥舞“大棒”。在向记者发表评论时,他明确表示,如果巴拿马人民选择反抗哥伦比亚并建立自己的国家,美国将坚决支持他们。在1903年11月,他甚至派遣美国战舰前往哥伦比亚海岸,表面上进行演习,而巴拿马革命正在展开。这些战舰有效地阻止了哥伦比亚向该地区增派部队以镇压日益增长的巴拿马起义。一周之内,罗斯福立即承认了新成立的巴拿马国家,欢迎他们加入国际社会,并提供了与此前向哥伦比亚提出的相同条件——1000万美元加上每年25万美元的租金费。在成功的革命之后,巴拿马成为美国的保护国,并一直持续到1939年。
巴拿马战役取得胜利并得到美国支持后,运河工程于1904年5月动工。在运营的第一年,美国主要致力于建设足够的住房、食堂、仓库、机器车间以及其他基础设施,这些是之前的法国努力未能考虑到的要素。最重要的是,在沃尔特·里德博士发现蚊子在传播疟疾和黄热病中的作用后,引入了熏蒸系统和蚊帐,这降低了死亡率,并恢复了工人和美籍监工的士气。与此同时,一批新的美国工程师开始规划运河的建设。尽管他们决定建造一个锁系统而非海平面运河,工人们仍需使用超过一百台新式铁路蒸汽铲挖掘超过1.7亿立方码的土方。罗斯福对这项工作感到兴奋,成为首位在职期间离开美国的美国总统。他前往巴拿马,参观了施工现场,亲自操作蒸汽铲并挖土。 该运河于1914年开通,永久性地改变了世界贸易和军事防御格局。
从为巴拿马革命提供资金以建设运河的目标,到在古巴部署军队,罗斯福极大地增加了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
随着运河的建设现在已经开始,罗斯福接下来想要向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他的欧洲同行——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西半球的殖民化现已结束,他们干涉那里的国家将不再被容忍。同时,他向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同行发送信息,如果美国看到该地区出现问题,它将介入以维护整个半球和平与稳定。
罗斯福在1904年向国会发表讲话时阐述了这种看似的双重标准,这篇演讲后来被称为《罗斯福主义》。《罗斯福主义》基于19世纪初的《门罗主义》,该主义警告欧洲国家不要干涉加勒比地区。《罗斯福主义》中,罗斯福声明美国将动用军事力量“作为国际警察力量”来纠正任何可能威胁地区稳定的拉丁美洲国家的“长期错误”。与《门罗主义》宣扬不干涉邻国事务的美国政策不同,《罗斯福主义》大声宣告了美国在必要时介入的权利和义务。
罗斯福立即开始实施这一新原则。他利用它来在古巴和巴拿马建立保护国,并指导美国管理多米尼加共和国的海关收入。尽管邻国对美国干涉其内政日益不满,欧洲国家也远隔重洋表示担忧,但罗斯福在哥伦比亚为修建巴拿马运河而获取土地的先例让许多人害怕,如果他们反抗,美国会进行报复。最终,赫伯特·胡佛总统和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缓和了美国对西半球霸权的言辞,后者宣布了新的“睦邻政策”,放弃了美国干涉其他国家事务。然而,后来的总统们在整个20世纪继续引用罗斯福原则的某些方面,以证明美国对海地、尼加拉瓜和其他国家的介入。下方的地图显示了罗斯福政策在整个拉丁美洲的广泛影响。
罗斯福推论及其影响
1904年,罗斯福将美国置于西半球的“警察权力”角色,并为美国与中美洲和拉丁美洲的关系设定了方向,这一关系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逐步展开。他通过《罗斯福推论》来实现这一点,其中他声明:
美国并没有感到任何领土渴望,也没有对西半球的其他国家有任何项目,除非这些项目是为了它们的福祉。这个国家所希望的,是看到邻国稳定、有序和繁荣。任何国家的人民如果行为良好,都可以指望我们的真诚友谊。……长期的不良行为,或导致文明社会纽带普遍松弛的无能,在美国,正如其他地方一样,可能需要某个文明国家的干预。然而,在西半球,美国对门罗主义的坚持可能会迫使美国,尽管不情愿,但在明显的不良行为或无能的情况下,行使国际警察权力。”
在他发表这一声明后的二十年间,美国在拉丁美洲动用了军事力量十余次。《罗斯福推论》被用作美国参与多米尼加共和国、尼加拉瓜、海地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理由,整个二十世纪,中美洲与其北面主导邻国的关系都因此紧张。
日本对抗俄国的防御得到了罗斯福总统的支持,但当日本的持续胜利将美国自身的亚洲利益置于风险之中时,他介入了。
尽管他支持将《门户开放》照会视为中国的一项优秀经济政策,罗斯福仍对美国政府在该地区没有强大的军事存在以执行这一政策表示遗憾。显然,如果没有军事存在,他就无法轻易地使用其“大棒”威胁来可信地实现其外交政策目标。因此,当太平洋彼岸出现冲突时,罗斯福采取了一种在各国之间维持力量平衡的政策。这在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时尤为明显。
1904年,由于俄国军队在满洲边境集结,对地区构成威胁,日本对俄国舰队发动了突袭。起初,罗斯福支持日本的立场。然而,当日本舰队接连取得胜利后,罗斯福开始担忧日本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增长,以及其对中国的持续威胁和对美国进入这些市场的阻碍。为了维持上述的均势,1905年,罗斯福安排两国外交官参加在新罕布什尔州波士顿举行的秘密和平会议。会议达成的协议使该地区恢复了和平,日本获得了对朝鲜的控制权、满洲的几个前俄国基地以及萨哈林岛南部。这些谈判也为罗斯福赢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美国。
当日本后来通过在1906-1907年迫使美国商业利益退出满洲来行使其对所得的权威时,尽管距离遥远,罗斯福感到他需要运用他的“大棒”外交政策。他通过在1907年12月至1909年2月期间派遣美国大白舰队在西太平洋进行演习,以此作为武力展示。虽然公开描述为一次友好访问,但美国政府对日本政府关于美国利益的信号同样明确。随后的谈判进一步加强了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的门户开放政策。罗斯福通过审慎运用“大棒”及其维持力量平衡的策略,成功保护了美国在亚洲的利益。
由 P. Scott Corbett 等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