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关于国内某知名供应商的产品安全隐患,以及其所导致一系列关于充电宝安全性的讨论和争议,成为了消费电子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
虽然直到目前为止,仍不清楚相关上游厂商究竟是在生产环节出现了怎样的问题,又或者是内部质量控制环节产生了怎样的隐患,才最终酿成这一影响了无数消费者的这起事件。关于它所引发的“国内外产品区别对待”、“安检扩大化”、“被用户抛弃的充电宝出现在二手平台”等后续事件,更是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但大家可能更想不到的是,其实类似的事情在海外不仅已经持续了多年,而且发展到了会对相关行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程度。有海外媒体甚至为之呼吁,如果相关政策不适应现在的情况作出调整,那么就可能会拖累部分公司的产品远远落后于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
大家猜到是什么了吗?其实本的标题应该就“剧透”了。是的,我们说的是智能手机的电池技术相关问题。
关注智能手机行业的朋友想必知道,差不多是自从去年开始,包括vivo、荣耀、一加、小米等厂商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高硅负极、高能量密度电池相关技术。这些电池在很短的时间就迎来多次迭代,并将旗舰智能手机的典型电池容量从5000mAh一路增长到6500mAh、甚至7500mAh以上。它们不只是解决了此前困扰手机行业多年的续航问题,甚至也因为这类电池支持更高的功率释放能力,为当下旗舰机型的持续高性能表现打下了关键性基础。
但也就是在此同时,以苹果和三星为代表的海外品牌,却普遍在电池容量这个方面选择了“原地踏步”。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这些品牌预见到了高硅负极电池技术的缺点,所以不愿意使用吗?关于这一点,我们过去确实也有所怀疑,因为高硅电池从原理上来说确实会存在稳定性和寿命短板。但纵观整个行业就不难发现,同为海外厂商的索尼尽管早早地就接纳了高硅电池设计,却只将这一技术用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减小电池体积,完全没有进一步增大电池容量的苗头。
那么会不会有一种可能,是这些海外厂商“忌惮”的并非高硅电池、或是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而是大容量电池这件事呢?
事情的真相恐怕还真就如此离谱。就在近日有海外媒体称,欧美一些国家执行了多年的电池运输安全法规,可能才是导致这些海外手机厂商在电池技术上一直逡巡不前的最关键因素。
举例而言,根据美国联邦运输法规49 CFR 173.185,用于手机的锂电池电芯单个总能量如果大于20Wh(瓦时),就必须要被视为“特殊危险货品”,在运输时附加大量安全防护措施。而小于等于20Wh的手机电芯则不必遵守相关安全条例,可以按照低成本的一般货物进行运输。
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关法规里还专门给出了实例。即以3.85V作为充电截止电压来计算,5000mAh就是即将超标的典型容量,而5500mAh的手机电池就已经“超标”,6000mAh更是“显著超标”了。
不仅如此,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似乎也有类似规定,所以这可以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些没有进入美国市场、但在欧洲有售的国内品牌旗舰机型,也普遍将它们的欧版型号电池容量“缩水”到5500mAh以下。比如,小米15 Ultra的德国版本就只配备了5410mAh的电池,而vivo X200 Pro的匈牙利、德国和奥地利版,电池容量更是只有5200mAh、而非其他区域的6000mAh。
很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国内手机厂商继续“卷”电池能量密度和容量,极有可能会在一两年内就迎来旗舰机型普遍达到8000mAh、甚至10000mAh容量的时代。而届时对于海外厂商来说,他们的选择就势必就会更加尴尬,要么就针对中国市场、使用国内供应链推出“特供型号”,并且全程在国内(或其他没有电池运输限制)组装和销售;要么这些品牌就必须面对自家产品在续航表现上,比中国竞品低一半、甚至更多的严酷局面。
当然,更进一步地说,这会不会导致相关企业争相游说,并最终促成相关的条例做出修正呢?虽然确实有这个可能,但对于相关企业来说,他们大概率是不会愿意去赌这个“可能性”的。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