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雪域高原的原告与远在草原深处的被告,因一桩“马匹买卖”产生纠纷,相隔数千公里。如何高效化解矛盾,避免当事人长途跋涉?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人民法院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通过一场“云端”调解,双方握手言和,让公平正义跨越山河阻隔,直达群众身边,成为践行“如我在诉”理念、深化司法便民的生动实践。
近日,阿巴嘎旗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了一起特殊的买卖合同纠纷案。案件的原告多某远在西藏,被告敖某则位于内蒙古。2024年12月初,多某与敖某通过微信相识并达成马匹买卖协议。多某分两次通过微信向敖某转账共计27000元购马款。然而,敖某收款后却迟迟未按约定发货。多某为接收马匹,还预先支付了1500元物流定金,后因敖某推脱导致物流计划流产,定金亦无法退还。多某多次联系敖某未果,遂通过网上立案,将敖某诉至阿巴嘎旗人民法院。
智慧调解破难题
承办法官受理案件后,深刻体察到当事人的现实困境。若按传统方式线下开庭,远在西藏的多某将面临长途奔波、耗时费力及高昂差旅成本,诉累显著增加。如何减轻群众负担,让司法服务更可感、可及?法官秉持“如我在诉”理念,决定运用远程视频技术进行调解。
“云端”握手化干戈
调解当天,在法院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西藏的多某通过“云上法庭”小程序线上参与,内蒙古的敖某则准时到达当地法庭。借助清晰流畅的视频画面,虽远隔千里,双方“面对面”交流成为现实。调解伊始,双方情绪激动、各执一词。承办法官凭借丰富经验,首先耐心安抚双方情绪,待气氛缓和后,精准聚焦争议焦点,一方面从法律角度明晰合同权责,释法析理;另一方面从情理角度出发,引导双方互谅互让,寻求最优解。经过法官细致入微的调解工作,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
指尖确认效率高
达成协议后,法官当场制作调解协议书。依托电子签名技术,双方当事人分别在西藏和内蒙古的屏幕两端,轻点指尖即完成了签字确认,调解协议即时生效。这场千里之外的纠纷,在“云端”高效、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这场西藏与内蒙古之间的“云端握手”,是智慧法院建设赋能司法为民的缩影。它打破了时空藩篱,将“如我在诉”的司法情怀落到实处,让身处天南海北的群众免去奔波之苦,切实降低了诉讼成本,显著提升了司法效率与公信力,实现了司法便民与公正高效的有机统一。阿巴嘎旗人民法院将持续深化智慧法院应用,拓展司法为民新路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侯云峰 易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