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蓉城7月5日电 四川成都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突破245万,技能人才超308万,折射出这座城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怀与智慧。当前,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区域发展比拼的核心已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成都以系统性思维推进人才评价、引进、培育全链条改革,不仅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成都已形成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成都日报资料图
破“唯”立“新”,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的“指挥棒”。成都的实践直击传统评价痛点——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倾向,建立以创新能力、实际贡献为导向的动态分类目录,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负责人、农业职业经理人等“非标”人才纳入支持范围。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向用人主体放权,赋予链主企业、重点科研平台人才自主认定权,真正实现“谁用人、谁评价”。这种市场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让更多“偏才”“专才”脱颖而出,避免了“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僵化弊端。
产才融合,激活创新“乘数效应”。人才与产业,如同“鱼”与“水”。成都的改革始终紧扣产业需求:一方面,通过精准发布《人才开发指引》,引导人才向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集聚;另一方面,支持极米科技等企业自主评审职称,推动人才标准与产业标准衔接。更值得关注的是,全市博士后工作站达327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大师工作室如雨后春笋,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转化—技能支撑”的全链条人才梯队。这种“产业聚才、平台育才”的模式,让人才价值在产业链上充分释放,形成创新发展的“乘数效应”。
改革再深化,需啃下“硬骨头”。尽管成效显著,但改革仍有深化空间。例如,部分中小企业反映自主认定门槛较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尚未完全贯通,国际化人才引进的便利化措施还需加强。未来,成都可在以下方面继续突破:一是扩大用人主体授权范围,将自主认定试点从头部企业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延伸;二是打破“学历天花板”,探索技能人才与工程师职称互认机制;三是优化国际人才生态,在签证、执业许可等方面加大开放力度。
人才是城市竞争的最大变量。成都的改革实践表明,唯有以制度创新打破束缚、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产业需求锚定方向,才能让人才活力充分涌流。期待成都继续以“破冰”勇气推进改革,为全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更多“成都样本”。(□ 评论员 文小军 苏东华)
本期责编:童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