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午,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州贵阳开幕,本届论坛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
现场围绕“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多元协同治理”4个板块,设置了20个主题论坛,包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与创新:生态产品与绿色生产力”论坛、“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论坛、“绿色金融:生物多样性金融体系构建和资源调动”等。
水环境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何综合治理受到关注。在7月5日下午举行的“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论坛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王金南介绍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与创新。
“‘生态补偿’是中国语境下的‘生态环境服务付费’,有效支撑了生态文明建设。”王金南介绍,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性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政府和市场等经济手段为主要方式,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我国对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探索最早始于1999年推行的退耕还林工程,随后在2010年启动相关立法,并最终在2024年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此后持续探索、建立、完善这一制度。王金南表示,目前我国基本建成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覆盖森林、草原、水流等生态环境要素。
目前,我国已形成四种典型的补偿形式:纵向生态保护补偿、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生态资源权益交易以及市场化生态补偿。其中,不断完善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对于跨界河治理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有29个省份相继出台跨流域生态补偿政策。
现场,王金南介绍了闽粤汀江—韩江流域补偿的制度创新。汀江经龙岩流入广东与其他河流汇聚形成韩江,他说,两省签订了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治协作协议,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及联合执法机制,共同开展联合监测,龙岩市、梅州市建立定期会商机制。
据公开报道,近日广东、福建两省已签订新一轮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2025—2027年),继续共同设立生态补偿资金,自2016年两省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以来,已实施完成三轮协议。
但王金南也指出,生态保护补偿存在补偿方式单一、标准体系建设尚不完善、资金来源有限等问题。对此他建议,要调动生态补偿相关方积极性开展多元化补偿,参考GEP核算制定补偿标准,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生态补偿基金。
本届论坛还将举办环保新产品新技术发布活动,宣传、发布新能源、固废处理等领域前沿技术成果,搭建“技术遴选—成果展示—供需对接”平台,加速先进技术成果的落地推广应用。
据介绍,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自2009年开始举办,目前已举办12届。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10周年,本届论坛共有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近1000名嘉宾参会。
南方+记者 张子俊
【作者】 张子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