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夏韵渐浓,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水镇兴旺村,微风吹过合和议事廊,“乡亲们,今儿咱聊聊土地承包法和相邻关系,法律上怎么规定的,我们都得清楚。”“法律明白人”杨珍军正在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
这位土生土长的村支书,早年调解纠纷时,常靠“两边劝和”的老办法。“比如邻里吵架,我就两边说好话、卖人情,劝说双方各退一步。”杨珍军回忆。
一个案子开了窍
2021年参加培训,成为一名“法律明白人”后,杨珍军敏锐地察觉到变化:村民法律意识提升了,空谈人情不再奏效。他坦言:“过去靠讲好话、卖人情才能平息的纠纷,现在群众只认法律、和懂法的人。”
2022年,村里一家菌棒生产公司的员工徐某,因操作机器失误,手部受伤。徐某咨询律师后,要求赔偿30万元,公司却以赔偿金额不合理为由拒赔。双方僵持不下,矛盾眼看要升级。
杨珍军在合和议事廊向村民普法。受访者供图
杨珍军及时介入调解,他运用培训中学到的法律知识,迅速抓住关键点:伤残鉴定等级。他查阅相关法律条文,向双方解释,赔偿额度需依据专业鉴定结果来定。
“盲目要价,公司倒了,全村食用菌产业受损;赔少了,徐某生活难以保障。”他反复协调,最终促成共识——按九级伤残标准赔付。这场调解,不仅化解了冲突,更让杨珍军赢得信任。“以前村干部说话没人听,现在大家知道,杨支书懂法,办事公道。”村民徐某感慨。
杨珍军向记者介绍村中法律宣传牌。
不光要懂法,还要懂村情
2023年,村民卢某外出打工返乡,发现自家承包地与邻居胡某承包地的界限被挪动,双方争执不休。
调解现场,胡某坚称“地界历来如此”,卢某则要求“恢复原状”。杨珍军不急不躁,心里早有一本账:村里自留地测量始于1984年,当时技术简陋,登记面积50平方米,但现代手段复核会多出20平方米。
他搬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向双方阐明:“若按1984年登记面积重测,多出部分归村集体。继续闹下去,谁都得吃亏。”一席话点醒梦中人,卢某和胡某当即让步,重新划界,一场风波烟消云散。
杨珍军穿过稻田走向村委会。
家常事里都藏着法理
如今,杨珍军将调解经验融入普法工作。每月,他组织“法律讲堂”,用案例讲侵权责任、土地权益,村里还建设了“合和议事廊”,解答村民疑问。
“邻里间争田坎,屋后树遮了阳光,这些家常事里都藏着法理。”杨珍军与乡亲们围坐,家常话中自然带出法规条文。他擅用村民熟悉的“身边人、身边事”作引子,将法律条文揉进日常琐事中细细铺陈。
说起杨珍军,村民们竖起大拇指:“支书讲法,就像寨子里的大哥摆龙门阵,不绕弯子,一听就懂,我们都服气!”
杨珍军在合和议事廊向村民普法。
兴旺村因法治而更添亮色,该村先后荣获“全省民族团结示范村寨”“贵州省卫生村”“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全县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从讲人情到讲法律,作为“法律明白人”,杨珍军说:“乡村振兴,离不开法治理念扎根。当好这个‘明白人’,就是让很多的乡亲懂法、信法、用法。”
策划:陈刚 杜晓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阙成岱
一审 吴采丽
二审 杨聪
三审 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