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萌萌
“你看你家房子那么高,排水管正对着我家,下雨排出来的水都流进我家了,你说咋办?”“这是盖房的工人给设计的,不好改,先凑合着吧。”焦作市修武县西村村民张某和李某是邻居,两人曾因排水问题起纷争。矛盾难以解决时,两人找了“和事佬”——孙向军说和。
“李姐,家里没再因为排水问题而烦恼吧?”7月1日,孙向军到西村回访时问。
“没有,自从你帮着协调改了排水管的方向后,水再也不往我家流了。”李某一边开心地说一边拿了小板凳让孙向军坐下,“大兄弟,中午别走了,就在我家吃饭。”
让李某开心留吃饭的孙向军是修武县人民调解员协会会长。2001年23岁的孙向军入行,至今他已参与调解各类案件851件,调解成功率90%,累计追回或避免损失2130万元。2024年,孙向军被中共焦作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聘请为焦作市法治督察员。
“乡亲们的矛盾纠纷就像田里的垄沟弯弯绕绕,但总有一条道能走通。我干调解工作24年,就认准两条:法律的尺子量得准是非,人心的温度解得开死结。”孙向军说。
在法治社会的构建进程中,人民调解员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孙向军深耕调解领域24年,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素养投身工作。尤其是在道路救助基金追偿权纠纷调解中,他创新方法、攻坚克难,成功化解多起复杂案件。
2024年,被申请人付某在交通事故发生后,接受了道路救助基金垫付的抢救费用,在肇事方全额赔偿其损失后,付某却拒绝偿还。当孙向军第一次沟通时,付某态度强硬,称道路救助基金垫付的抢救费用是免费使用的,自己身体不好且家庭经济困难,即使需要偿还也没有经济能力,甚至对调解工作表现出强烈抵触。
“我去了付某家里后,发现他确实身体不好,家庭经济有困难。我决定从他的心理和解决实际困难入手,先与他建立信任,再逐步引导他认识到偿还救助基金的重要性和法律责任。”孙向军表示。
“老付,有啥困难别气馁,咱们一起想办法。”孙向军再次与付某联系时,没有直接提及偿还费用的问题,而是关心被申请人的生活状况和身体恢复情况。通过亲切交谈,孙向军逐渐消除了付某的抵触情绪。随后,孙向军又与道路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多次协商,为付某争取到分期偿还的优惠政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付,我和咱县的几家企业联系了下,其中有家企业愿意让你孩子去上班,先从临时工干着,表现好的话有机会转正,有困难咱们一起扛,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孙向军告诉付某。
“太感谢您了,给俺解决这些麻烦,以后我把钱还了,心里也不纠结了。欠人家钱,自己心里也不得劲。”
至此,付某彻底放下抵触情绪,欣然同意偿还救助基金垫付的费用18409元。
“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就会一直跑下去,把公平正义送到千家万户的屋檐下。”孙向军言语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