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语言类专业的未来一度引发争议。
当机器翻译能够快速处理基础文本、语音识别技术不断突破语言壁垒,不少人开始质疑:传统语言类专业是否会被 AI 取代?
然而,上海外国语大学近年的就业数据却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该校2024届本科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6.75%,其中翻译、朝鲜语、土耳其语等19个专业实现100%就业。也让人们意识到,外语人才不单单是翻译,更是跨文化沟通能力者。
外语类人才在金融、贸易、国际组织等领域的需求不仅未减,反而呈现出 "技能复合化、需求高端化" 的逆势增长趋势。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率先打破学科边界,以 "新文科" 建设重塑语言类专业价值的战略布局。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上海外国语大学早已将"单一语言人才" 向 "复合型沟通人才" 迭代升级,率先提出 "多语种 +" 办学战略,将语言能力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
学校整合原语言研究院与语料库研究院,成立语言科学研究院,推动语言研究与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的交叉融合。这种改革直接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在掌握54种授课语种之一的基础上,可通过 "外语+法律"" 外语+金融 ""外语+区域国别研究" 等复合课程,获得分析国际经贸规则、参与跨国法律谈判、解读区域文化差异的能力。正如校长李岩松所言:"优秀的外语人才从不是只会语言的 ' 传声筒 ',而是能依托语言优势,在跨文化场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 ' 战略沟通者 '。"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类专业与法学、金融、新闻传播等学科的交叉早已超越 "简单叠加",形成独具特色的 "新文科" 培养模式。
以 "外语+法学" 为例,上外依托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开设国际商事仲裁、跨境投资法律实务等课程,学生不仅需精通英语或小语种,还要掌握WTO规则、国际知识产权法等专业知识,这类人才在涉外律师事务所、跨国企业法务部门的起薪普遍高于传统语言岗位30%以上;
金融领域中,"英语+金融" 专业学生除学习CFA核心课程,还通过学校与上交所、自贸区金融机构合作的实训项目,掌握跨境资本流动分析等技能,成为外资银行、国际投行争抢的对象;
这种 "语言+专业" 的复合优势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同样突出。学校建成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整合54个语种资源建设多语种数据科学交叉研究中心,培养出能 "用对象国语言解读当地政策、以国际视野分析区域市场" 的高端人才。
而区域优势才是上外最大的底气。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为语言类人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践舞台。上海外国语大学依托区位优势,与440多家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建立合作,每年举办联合国机构宣讲会等高端活动,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获得国际组织实习、跨国企业管培生等机会。
正如上外中文学院学生所言:"在上海,语言能力不再是纸上的语法,而是与世界对话的 ' 实时操作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