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联系不到被告,他把我电话都拉黑了!”在贡井法院航空产业园法庭的立案大厅,原告王某无奈地向承办法官展示手机通话记录。
近日,这起标的额仅3700元的承揽合同纠纷案件,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调解历程,最终在贡井法院法官的不懈努力下画上圆满句号。
2022年底,王某与吴某约定:由王某为吴某安装墙板,吴某支付王某安装费17000元。此后,吴某虽陆续支付却始终未结清尾款,并于2024年4月向王某出具欠条,欠王某墙板安装费3700元。多次催要无果后,王某选择诉诸法律。案件受理后,送达程序却陷入困境——吴某户籍地查无此人,预留电话已成空号。面对送达困境,承办法官启动关联案件筛查机制,通过对吴某涉诉案件的细致比对,最终锁定其现用联系方式。就在承办法官以为能联系上吴某时,电话对面仍然提示“你拨打的电话无法接通”。在承办法官更换多个座机、手机锲而不舍地拨打下,吴某的电话终于打通。
首次电话沟通时,吴某态度敷衍:“我现在忙,中午给你联系”。然而承办法官一直等到次日中午,也没有等到吴某的来电。期间多次给吴某打电话“无法接通”、发微信“无人回复”。面对当事人的消极对抗,承办法官转换思路,连续两天发送微信消息:“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事情总要处理。”
在多次发送微信消息后,吴某打来了语音电话,同意调解。次日调解现场,双方达成“三个月内一次性支付”的调解协议。
“我的案子金额小,被告又爱玩失踪,我都以为没得办法了,没想到法官这么执着。”王某在签收调解书时感慨道。承办法官表示:“案件标的虽小,但关乎群众对司法的信任。每通电话、每条信息都承载着司法为民的初心。”
该案的成功调解,是贡井法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贡井法院通过“关联案件检索+集约送达+云端调解”工作模式,已成功化解多起“失联”案件,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加速抵达。
“红梅法官”提醒:当事人应积极应诉,理性维权,诚信履行法定义务,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自贡融媒记者 王梓薇)
来源:自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