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水利部近日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全面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三大领域”制度体系。
《意见》的印发成为我国节水工作步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通过聚焦“三大领域”全面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将在今后有力推动节水事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通过深化节水制度政策体系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将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做好“水文章”强化机制保障刻不容缓
不断建立健全“三大领域”节水制度体系,是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现状的积极应对。近年来,我国节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制度约束性不强、政策强制性不够、管理措施法治依据不足等问题。通过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可以进一步规范节水行为,强化节水管理,推动节水事业高质量发展。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5%,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制约。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是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水安全的必然选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宋献方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以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为契机,正在全面加强城市节水工作,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节水经验模式。
根据《“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到2025年,基本补齐节约用水基础设施短板和监管能力弱项,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已经形成更清晰发力方向的内容包括:提升节水意识、强化刚性约束、补齐设施短板、强化科技支撑、健全市场机制等方面。
在宋献方看来,基于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基本国情,政策和技术层面能够对用水量带来直接影响的,就是促进用水效率的不断提升。比如,建立健全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水成本,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补偿的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在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方面的作用的水价机制等。
这背后反映出的,就是要“水尽其用”,即充分发挥水资源利用率和提升利用效率。
“我们不要浪费一滴水,要充分发挥其功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循环用水或者多次利用都是水尽其用的重要形式,如生产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次投入生产生活之中,或者经过适当处理后改为他用,再次发挥其功能。
姜文来强调,水尽其用并不是尽可能开发利用,而是将水用到该用的地方,比如保护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尽管没有直接用于生产生活,没有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其巨大作用也不应该被忽视。”
显然,围绕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做好“水文章”,少不了科学有效且立竿见影的制度体系和机制保障。《意见》的印发实施恰逢其时。
“三大领域”协同发力节水增效、减排
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保障国家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守好农业、工业和城镇用水三条用水“底线”,事关水安全的全局保障。
《意见》明确提出,要聚焦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三大领域”,全面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在目标方面,《意见》提出,到2030年,我国的节水政策法规标准更加完善,管理效能显著增强,全国用水总量严格控制,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5年下降1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非常规水利用规模达到300亿立方米以上;到2035年,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节水制度政策体系,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农业是用水大户,节水重任首当其冲。水利部数据显示,2023年,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约62%,在农业用水当中耕地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86%。可见农业节水潜力巨大。因此,加快完善农业节水增效制度政策体系也被视为节水工作的重中之重。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总工程师王银堂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要对水利工程设施,特别是田间水利设施予以足够重视,通过不断修缮、加固和新建,促成水网高效联通,保障灌溉用水;另一方面,也要在农业用水保障机制上下功夫,形成促成主动节水、高效用水的客观实际。
《意见》提出,要加快完善农业节水增效制度政策,建立健全科学灌溉制度体系、用水计量监测体系、农业水价政策体系、节水市场制度体系、节水技术及服务体系。
在工业用水方面,重申“节水即减排”。毕竟,工业用水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16%,废污水排放量约占全社会废污水排放总量的18%。《意见》提出,要加快完善工业节水减排制度政策,建立健全定额管理体系、精准计量体系、循环利用体系、用水权交易体系、节水产业发展体系。
“工业节水减排对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减少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宋献方强调,对工业用水形成体系化约束,对于确保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减少甚至杜绝水污染都将带来正面意义。
对于与广大民众联系更为直接和密切的城镇用水,《意见》提出“强化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推动节水制度政策体系落实落地”。同时还重申要加快完善城镇节水降损制度政策,建立健全水预算管理体系、水价水资源税管理体系、合同节水管理体系、再生水利用管理体系、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
城镇是生活用水集中领域,城镇用水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14%。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这一比例亦将进一步提升。因此,加强城镇节水降损工作对于缓解水资源短缺、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宋献方认为,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利用价格杠杆在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节水意识。
正所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将制度体系构建视为良好开端,那么,在执行层面认真贯彻落实则显得尤为关键。唯有如此,方能确保围绕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三大领域”制度体系,形成系统性、完整性、协同性发展格局,切实推动我国节水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