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日,关税问题引起广大民众的讨论。
作为养猫人的小编,看到这个新闻当时可是急得团团转,生怕猫仔的口粮罐头跟着狂涨,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转念一下,顺其自然吧,车到山前必有路,总会有新的办法。
大家最担心是哪一方面呢?
好了,碎碎念完毕,引出本周的知识点——关税。
关税起源
“关”,在我国古代是指设在要津及进出城邑的关卡。
而对通过关卡的货物所征的税,就是“关税”。
后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又有了过境关税等等。
关税起源于何时,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
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古籍文献中,寻到一些足迹。
在《周礼·天官·大宰》:
“以九赋歛财贿:一曰邦中之赋,二曰四郊之赋,三曰邦甸之赋,四曰家削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币餘之赋。”
《周礼·天官·大宰》
前六种赋税皆以地区远近为区别,征土地产物;关市之赋征商旅税;山泽之税征矿、渔、林业税;币馀之赋指不属以上各类的其他赋税。后以“九赋”泛指各类赋税。
可见,在西周时期,出现的“九赋”中就有“关市之赋”。
同时,还产生了专门掌管“关门货贿(财物)出入之征”的官吏“司关”。
司关
“司关”的职能,根据《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司关》中可知 :
“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司货贿之出入者,掌其治禁与其征廛。凡货不出于关者,举其货,罚其人。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犹几。凡四方之宾客<句久>关,则为之告。有外内之送令,则以节传出内之。“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司关》
意思就是:
司关掌管检查国境上过往货物的玺节,以与司门、司市相联合。
检查携带货物出入的人,掌管有关治理的禁令和征收货物税以及货物存放仓库的租金。
凡货物不从关门出入的,就没收货物,惩罚货主。
凡携带货物到来而未经司市授予玺节的,就授给玺节和传而放行。
国家发生灾荒、瘟疫,就免除关税,但仍然要进行检查。
凡四方的宾客前来见关人,就为他们向王报告。
有境外或境内奉命传送贡物或文书等的,就授给旌节和传让他们通行。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司关》
综上可得,我国古代的关税至少在西周就开始征收了。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关税的征收并无定则,或多或少,或有或无,而且各诸侯都有所不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法律,《秦律》中专门制定了《关市律》用以规范关税、市税的征管。
市舶制度
中国的海外贸易征税肇始于唐代。
唐代海外贸易发达, 日趋复杂的海外贸易形势,迫切需要政府出台合适的市舶制度。
所以,唐代产生了市舶制度的雏形。
到了宋元时期,市舶制度已经逐步完善。
其征税制度中包含了:
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减免税和税收处罚等绝大多数现代税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到了明中后期,海外贸易状况和市舶制度都发生了重大变迁。
隆庆开海和饷税征收,是市舶征税制度变迁的重要表现。
《歷代帝王真像不分卷》 隆庆
到了清朝时期,康熙二十三年,“三藩之乱”平息,沿海安全已无忧患。
所以,在康熙二十四年,政府开海禁,随之设闽、粤、江、浙四海关。
并制定以船税和货税为主体的“海关税体系”。
由此可见,国家政治形势和基本国策的变化会影响和推进税制改革。
《歷代帝王真像不分卷》 康熙
海关税制度
因为清初实行海关税制度,市舶征税制度就此终结。
后来,在原设的闽浙沪三关撤销后,粤海关所在地广州,成为当时对外开放的唯一门户。
同过去的市舶司相比,粤海关有许多的大变动。
为了限制外商不允许外国船只从虎门直接进入广州,必须按照例先在澳门报到。
经海关丈量船只,查核载货情况,封舱后派关员和引水押送到粤海关缴纳进口税和船料。
有规则的地方,就有试图破坏的人。
无限制膨胀的公行权力,导致贿赂成风,不能负起查缉鸦片走私的责任,以致鸦片成倍进入,白银大量外流。
这也说明,在鸦片战争前的长时期中,粤海关已名存实亡,形同虚设。
但,要说到我们现在说的“关税”,准确来说是在鸦片战争失败后。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设立了各海关。
自此,“关税”成为了海关税的专用名词,原来内地的关税则改称“常关税”。
东莞鸦片战争博物馆
【引入古籍】
《周礼·天官·大宰》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司关》
《歷代帝王真像不分卷》(清乾隆53年) 姚文翰
更多古籍文献资源,美斯齐在线书库即可查阅
文案 | 猫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排版 | 猫她(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