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长河(国际问题学者)
在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战大棒的背景下,英国没有像往常一样紧跟华盛顿,而是公开与其划开界限。除了特朗普政府的操作太离谱之外,英国数十年一直高举自由竞争经济政策,也是其反对关税战、贸易战的深层次原因。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肇始,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推行自由竞争经济政策,被视为对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模式的“革命”,深刻重塑了英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形态。
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开始治理长期以来困扰英国经济的“英国病”,大力推行自由竞争经济政策:通过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减少公共开支等措施压低通货膨胀;强调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减少国家干预,紧缩开支,降低税收;整顿福利,改革劳工市场;调整工业结构;取消外汇管制,大规模推行私有化,结果使英国经济有了明显的改观。到上世界80年代中后期,英国许多经济指标,尤其是经济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等都好于其他许多发达国家,被称为“撒切尔奇迹”。
撒切尔夫人的主要具体政策包括:一是私有化与市场化:将英国石油、电信等国有企业私有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政府干预。到1987年,英国已卖出14万套市政住房,22家大型国企完成私有化。二是货币主义与通胀控制:通过紧缩货币政策和提高利率,将通胀率从1979年的23%降至1986年的3%。三是削弱工会力量:通过强硬手段压制工会,终结了工会对经济政策的绑架。这些改革使英国的金融和服务业迅速崛起。
应当看到,从长期看,自由竞争经济政策重塑了英国经济,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让英国付出代价,主要体现在制造业空心化与社会撕裂。
官方数据显示,英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990年的16.67%降至2019年的8.59%,远低于德国(约20%)和日本(约20%)。到2019年,英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达88.23%,伦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资本过度流向金融和海外投资,导致本土制造业更新停滞。英国因过度依赖金融收益,错失电气、化工等新兴产业机遇,被美德超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工人失业问题突出。撒切尔时期关闭20多个煤矿,导致2万工人失业,传统工业区经济长期低迷。眼下,作为曾经的钢铁生产大国,英国正在为避免本国最后的钢铁厂关闭而绞尽脑汁。
另一个副产品是加剧社会不平等。金融资本的非生产性积累(如证券投机、房地产泡沫)加剧贫富分化。金融精英获益,而底层工人因技能不足被边缘化。福利削减与税收改革(如高收入者所得税降至40%)使财富向富人集中,社会矛盾激化。撒切尔本人晚年亦因政策后果遭受民众敌视。
历史证明,完全依赖市场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德国和日本通过技术升级维持制造业竞争力的路径更具借鉴意义。如今,不少英国政客认识到,金融业、服务业无法完全替代制造业的基础作用。例如,英国医疗设备一度依赖进口,暴露产业链短板。
英国已启动“再工业化”尝试,但效果有限。例如,2008年后政府提出重振制造业,但2021年制造业占比仍不足9%。面对美国技术封锁(如半导体出口限制),英国可能加强产业政策干预,借鉴德国“工业4.0”模式,推动高端制造业升级,而非完全依赖市场。
美国特朗普政府推行保护主义关税政策,试图重塑全球贸易规则。这对高举自由贸易旗帜的英国构成挑战。
美国关税战迫使各国调整贸易伙伴关系。例如,欧盟与中亚五国达成120亿欧元投资协议,东盟讨论集体应对美国关税。英国若坚持自由竞争经济政策下的完全开放市场,可能面临美国关税壁垒冲击。例如,美国对英国征收10%关税(低于欧盟的20%),虽被脱欧派视为“胜利”,但长期可能削弱英国出口竞争力。
在美国关税战与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英国难以彻底抛弃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但必然调整其政策重心。短期内,英国将继续依托金融和服务业优势,利用伦敦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吸引资本。从长期看,英国将加强产业政策干预,推动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同时通过区域贸易协定对冲美国保护主义风险。
总之,撒切尔夫人的遗产既是英国转型的起点,也是未来改革的镜鉴。自由竞争经济政策依然是唐宁街10号秉持的基本国策,但如何在市场自由与国家干预间找到平衡,将是英国避免“坠入悬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