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借贷宝、人人信平台被央视3·15晚会点名,曝光其“砍头息”乱象!
2025年年初,洪先生和王女士急需资金周转,在网络上找到了愿意放款的人。洪先生在借贷宝平台、王女士在人人信平台,按照放款人要求,分别签署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欠条和借条。洪先生称,自己向放款人借款5000元,实际只收到3500元转账,可平台欠条上的借款金额却登记为5000元,短短7天,就要额外还1500元利息,洪先生这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赤裸裸的高利贷和“砍头息”!王女士在人人信平台借了30000元,到账14000元,扣除了16000元,说是利息。用电子签借钱,最终却借出了一个高利贷。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两家借贷平台投诉合计近一万五千单,多位借款人表示,自己实际收到的款项数额与合同上不符,同时还要支付数额不等的“贷后服务费”才能销账。
“砍头息”是什么?相关法律法规是如何对砍头息乱象进行监管的?
“砍头息”是民间借贷中的一个俗语,指的是出借方向借款方发放资金时预先从本金中扣除利息,只交付借款方剩余本金的一种做法。由于还款利息仍按照原本金进行计算,这相当于借款方尚未开始使用资金,就要为借款付出代价。
近年来部分借贷平台的变相“砍头息”可谓层出不穷,不提供实际服务却以不同的主体向借款人收取会员费、信息费、权益费、管理费、评估费等巧立名目的费用,造成借款人可支配金额减少,以达到传统“砍头息”的目的。网贷平台砍头息乱象泛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部分平台为了推高实际年利率,追求更高的经营利润,游走在法律的边缘;第二是借款用户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北京市京师(郑州)律师事务所欧阳一鹏律师接受《消费者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助贷平台通过收取会员费、服务费等名目来变相提高借款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砍头息的一种形式。”欧阳一鹏律师表示,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会将实际出借的金额认定为本金,并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计算利息。这也就意味着,即使平台以会员费等名义收取费用,只要这些费用导致借款人实际到手的金额低于合同约定的借款金额,就可能被认定为砍头息。
《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第五十三条规定,除因借款人违反合同约定情形之外,消费金融公司不得向借款人收取贷款利息之外的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条规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此外,《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在第二十六条里面也有规定,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载明的借款金额,一般认定为本金。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实际出借的金额认定为本金。
《消费者报道》建议,有贷款需求的消费者最好寻找正规且有相应资质的金融机构或网贷平台,贷款前务必看清楚贷款合同细节,对实际年利率、还本付息安排、年化综合资金成本、风险提示等有基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