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一则寓言故事。描述的是: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格格不入、 前后抵触、 相互抵触、 首尾乖互、 鬻矛誉盾 详
忐忑不安 势成骑虎 进退两难 进退失据 欲罢不能
举措不定 举棋不定 犹豫不决 优柔寡断
游移不定 狐疑不决 畏首畏尾 欲言又止
首鼠两端 趑趄不前 瞻前顾后 置棋不定
格格不入、杆格不入 相互抵触 前后抵触
南辕北辙,自相矛盾都来自寓言故事。我还写类似的成语: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杯弓蛇影井底之蛙刻舟求剑画龙点睛黄粱美梦智子疑邻
掩耳盗铃 揠苗助长 鹬蚌相争 按图索骥 庸人自扰 杞人忧天 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 画蛇添足 狐假虎威 你要多少
忐忑不安 势成骑虎 进退两难 进退失据 欲罢不能 格格不入
举措不定 举棋不定 犹豫不决 优柔寡断 游移不定 置棋不定
狐疑不决 畏首畏尾 欲言又止首鼠两端 趑趄不前 瞻前顾后
自相矛盾 [ zì xiāng máo dù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 zì xiāng máo dùn ]
*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 处
《魏书·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
例 句
一篇文章的观点要前后一致,不能~。
[函矢相攻] hán shǐ xiāng gōng
指自相矛盾。
[以鱼驱蝇] yǐ yú qū yíng
鱼腥能招来苍蝇,用鱼驱赶苍蝇,苍蝇更多。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出尔反尔] chū ěr fǎn ěr
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以夷伐夷] yǐ yí fá yí
夷:旧指外族或外国。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冲突,削弱力量。
[格格不入] gé gé bù rù
格格:阻碍,隔阂。形容彼此不协调,
*
鬻矛誉盾
编辑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1、进退失据【jìn tuì shī jù】
2、忐忑不安【tǎn tè bù ān】
3、势成骑虎【shì chéng qí hǔ】
4、 欲罢不能【yù bà bù néng】
5、 进退两难【jìn tuì liǎng nán】
1、进退失据【jìn tuì shī jù】 释义: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2、忐忑不安【tǎn tè bù ān】释义: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3、势成骑虎【shì chéng qí hǔ】释义:比喻事情中途遇到困难,但迫于形势,想停止也停止不 了。
4、 欲罢不能【yù bà bù néng】释义:意思可以解释为:正在做某事,想要停止却不能停止 下来。
5、 进退两难【jìn tuì liǎng nán】 释义:意思是前进和后退都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 难以行动。
上一篇:与太空有关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