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进一步深化教师减负工作,制度措施明晰只是第一步,还需要把刚性要求、量化目标和制度安排转化为操作层面的具体实践,真正让制度落地生根。
————————————————
教师减负是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同时也是一个延续多年的老话题。自2019年《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印发以来,国家层面持续强力推进,各地深入开展系列治理行动,为教师减负已成普遍共识和广泛实践。经过努力,社会事务过多过滥、检查评比考核过繁、违规抽调借用教师等问题得到缓解,教师群体的获得感也相应增强。
不过也要看到,由于教师负担的顽固性、复杂性,“减而不轻、禁而不绝”的问题依然存在,搞变通、打擦边球等反弹回潮现象时有发生。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囿于复杂的现实,减负政策多为宏观倡导条款,某些方面存在空白和模糊地带,对诸如进校园活动、督导、社会考试等则缺乏量化标尺,导致操作存在弹性空间;另一方面,工作统筹和环境营造力度不够,仅靠教育一家单兵作战,齐抓共管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深层次的文化土壤还没有培育出来。《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则是对前期工作的接续和深化,既解决了行为界定和量化标准问题,又对统筹机制和执行质量提出明确要求,推动教师减负工作从浅层化、单一化、短期性治理向深层次、协同化、长效性机制转变。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进一步深化教师减负工作,制度措施明晰只是第一步,还需要把刚性要求、量化目标和制度安排转化为操作层面的具体实践,真正让制度落地生根。
在执行上要从“字面”到“地面”。本次减负举措注重明晰界定和定量管理,着力消除执行中的模糊地带和弹性空间,极大提升了可操作性与执行力。比如对教师假期值班、社会考试监考、校外活动组织、社会调研及教师培训等容易产生额外负担的事项,作出了系统规范与界定;明确设定“白名单”事项总量、进校园活动频次、教育综合督导项数、社会考试承担次数等量化指标。这就需要在落实政策过程中强化红线意识,把刚性约束作为硬杠杠,该履行的程序一步不能少,该控量的事项一项也不能多,该拒绝的事务一个也不能突破,逾越即违规、违规必问责,以执行闭环确保不折不扣执行到位。
在协同上要从“单打”到“组团”。对教师负担而言,无论内生性事务还是外源性事务,都非单一主体所致,因此需要多管齐下。坚持高位引领、顶格推进,充分发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将教师减负纳入整治形式主义、基层减负等工作统筹部署,推动不同主体各司其职,加快构建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打出联动组合拳,避免把教师减负仅仅作为学校和教育部门自己的事情,成为教育系统的“自娱自乐”。各地要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工作衔接到位,形成步调一致、高效运转的治理合力。
在长远发展上要从“制度”到“文化”。教师负担治理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既要解决眼前突出问题,也要尊重教师职业的专业特质,着力营造让教师潜心育人的良好生态。要坚持源头治理、正本清源,严格规范涉校涉师发文机制,对各类督查检查、示范创建、评比考核以及“一票否决”和追责问责等事项进行前置管控。同时,要秉持长期主义,杜绝“一阵风”式治理,推动教师减负从外部约束逐步内化为自觉行动,进而营造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精神需求和职业尊严的社会生态和文化氛围,让安心从教、静心育人蔚然成风。
给教师减负,重在落实。刚性制度之“针”真正“落地扎坑”,针针到位,才能推动教师由繁杂的“事务员”回归纯粹的“育人者”。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烟台市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2025年11月26日第3版
作者:李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