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以“AI聚能 智汇青岛”为主题的2025年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对接会在青岛海天大酒店举办。会上,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龙目详细解读了青岛市支持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郑维汉)11月14日,以“AI聚能 智汇青岛”为主题的2025年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对接会在青岛海天大酒店举办。
会上,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龙目详细解读了青岛市支持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
首先,青岛聚焦算力、模型、数据等关键领域,加大核心要素供给力度。一是强化优质算力供给,因地制宜推动智算中心建设,加快培育一批数据基础设施标杆型和引领型工程,对符合国家发展导向、支撑“数字强省”成效显著的数据基础设施项目,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和500万元奖补。为降低算力使用门槛,青岛推出“算力券”奖补政策,支持企业购买算力服务,企业每年可按规定获得最高100万元的“算力券”补贴。
二是提升算法模型效能。青岛开展垂直领域行业大模型“揭榜挂帅”,支持企业提升大模型产品研发水平,对入选山东省级支持名单的大模型产品,每个给予最高100万元“模型券”奖补。同时,青岛鼓励建设开源社区、开源平台、开发测试平台等,被国家级开源基金会接收的开源项目可获30万元一次性奖励。
三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青岛鼓励重点行业领域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和应用,打造一批产业亟需、规模庞大、模态丰富、质量过硬、富有行业特色的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每年择优奖补不超过5个数据集,给予每个企业年度奖补额最高不超过40万元。对用于大模型开发、训练和微调的高质量“语料库”,按规定每个给予最高150万元补助。青岛还支持数据供需双方依托合法设立的数据交易机构开展数据交易活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交易金额达50万元(含)以上至100万元以下的,给予交易金额3%的奖补;达到100万元(含)以上的,给予交易金额5%、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奖补。
其次,青岛聚焦技术、平台、产品等基础支撑,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一是强化关键技术攻关,聚焦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趋势、突破性创新成果产业化需求,加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布局力度。面向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充分运用“创新券”政策,推动其使用共享科研设施和仪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每年最高补助50万元,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支持企业将设计融入创意、研发等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对入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的企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给予200万元一次性奖励。
二是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多层次实验室体系,积极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实验室和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布局市重点实验室。加快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省级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对入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企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
三是支持创新产品推广。青岛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等终端产品培育壮大,对2025年整机年销售额首次突破5000万元的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给予最高800万元奖励;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核心零部件企业给予最高300万元奖补。对符合山东省级工业软件研发推广项目要求的人工智能软件项目,每个给予最高300万元奖补。
最后,青岛市聚焦场景、园区、促进机构等集聚要素,构建一流产业发展生态。一是支持标杆场景打造,在工业制造、智慧海洋、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培育标杆场景,利用头部新闻媒体宣传推广,鼓励企业搭建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案例展厅并开展技术推广和典型案例交流。同时定期发布“工业赋能”需求场景清单,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与制造全过程深度融合,对新认定的国家级智能工厂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此外,青岛创新“1个公共训练场+N个实训场”模式,引导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采购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训练数据和训练场景等服务。打造元宇宙创新“名品”和应用“名景”,牵引带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对入选的省级优秀创新产品、示范效应强的应用场景,给予每个最高100万元一次性奖励。
二是推动园区集聚发展。青岛围绕人工智能赋能重点领域争创国家级、山东省级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基地,最高给予1000万元补助支持。对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新认定的省级、国家级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支持建设人工智能领域未来产业加速园区,对建设成功的省级园区,给予最高600万元奖补。
三是支持促进机构发展。青岛支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促进机构为上下游提供行业协同创新、供需对接等专业化服务,按规定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同时,青岛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和国有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各类资本设立基金,建立全链条、全周期支持企业发展的基金体系,加大项目梳理储备推介力度,支持相关项目尽快落地见效。
谢龙目进一步表示,下一步,青岛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谋划“十五五”人工智能专项规划、重大项目和平台建设,坚持服务企业就是服务产业发展,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核心需求,加快形成覆盖广泛、导向鲜明、支撑有力、动态优化的政策体系,不断夯实产业发展生态,高水平建设国内一流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