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下午,“三秦老龄健康政策伦理与实践创新研讨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成功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西安医学院、陕西省性学会、陕西省医学会、陕西省老龄产业协会、陕西省临床医学工程学会、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秦商总会、陕西广播电视台《健康好生活》等十家单位联合主办,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健康管理学系、陕西省性学会痴呆照护分会承办,汇聚了医学伦理、公共卫生、媒体、养老产业等多领域专家学者,围绕老龄健康政策伦理与实践创新展开深入研讨。
开幕式:凝聚共识 共谋发展
研讨会开幕式由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马乐教授主持。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雷利利,《中国医学伦理学》名誉主编、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柯熙政,《中国医学伦理学》名誉主编、陕西省卫生厅原厅长刘少明分别致辞。
雷利利主任指出,乘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的东风,共同研讨三秦老龄健康的政策伦理与实践创新,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实际行动,也是立足陕西实际、服务区域老龄健康事业的有益尝试。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长期高度重视老龄健康和医学伦理研究,公共卫生学院特别是2025年7月新成立的公共卫生政策与健康管理学系,在老年健康管理、痴呆照护、医学伦理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他相信,通过本次会议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必将在深化理论认知、创新实践路径、服务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
柯熙政院士指出,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应对老龄化,关系到上亿老年人的福祉,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永续发展。陕西作为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的省份,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探索老龄健康发展路径上肩负着独特使命。他根据自身切身体会强调,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并行不悖,医学的深度和温度相得益彰。老龄健康问题本质上是关于生命尊严、人格尊重、公平正义的伦理命题,政策的引领、伦理的坚守、实践的创新缺一不可。
刘少明名誉主编指出,老龄健康不仅是“医疗问题”,更是“民生问题”与“发展问题”。近年来,陕西在政策伦理与实践层面的探索值得肯定。在伦理研究层面,从“生存保障”到“尊严健康”的转型已成为共识。他强调,要从三方面发力,让老龄健康事业既有温度又有活力:一是政策伦理要“有高度”,二是产业协同要“有力度”、三是学术研究要“有深度”。陕西作为西北老龄事业创新发展的“排头兵”,更需以伦理为根脉、以创新为风帆,在“政策协同、产业融合、学术引领”的三维坐标中,为构建“西北示范、全国借鉴”的老龄友好型社会贡献三秦智慧与方案。
主题报告: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并重
开幕式后,研讨会进入专题报告环节。主题报告由《中国医学伦理学》编委、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赵海康,《中国医学伦理学》编委、陕西广电融媒集团未来大健康发展部部长张景梅,《中国医学伦理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国际肥胖与代谢性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崔巍主持,8位专家学者围绕陕西省老龄健康的政策伦理及实践创新作专题报告。
西安医学院院长、《中国医学伦理学》副主编巩守平教授以“从‘生存保障’到‘尊严健康’:新时代老龄健康服务的价值重构、伦理起点与医学赋能”为题作报告。巩教授系统阐述了从传统的“生存保障”向“尊严健康”转变的时代必然性,深入剖析了新时代老龄健康服务的价值重构路径、伦理起点的重新定位,以及如何通过医学科技创新为老年人健康赋能,为构建高质量老龄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助理教授、《中国医学伦理学》青年编委兼副秘书长惠沼沼以“体脑共健:促进健康老龄化的新路径”为题进行分享。惠博士从“体脑共健”角度探讨老年人健康维护的新思路,强调通过科学的健康管理和干预措施促进老年人身体机能的整体协调,为健康老龄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护理系党支部书记、陕西省性学会痴呆照护分会副主任委员王婧以“全病程视角下的失智照护:早期预防、分级照护与照顾者可持续支持”为题作专题报告。她从全病程管理的角度,系统介绍了失智老年人从早期预防、筛查识别到分级照护的完整链条,特别强调照顾者支持体系的建设,提出通过专业培训、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确保照顾者能够可持续地为失智老人提供高质量照护服务。
陕西中医药大学讲座教授、《中国医学伦理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李兴民以“新时代老年健康行为促进与管理——《老年行为医学》编写意义与概况”为题作报告。李教授详细介绍了《老年行为医学》的编写背景、框架和主要内容,阐述了如何通过行为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促进老年人健康行为的养成与管理,为老年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供了系统的学科支撑和实践指南。
渭南市临渭区杜桥医养中心院长、陕西省性学会痴呆照护分会常务委员肖茜以“四色三康·全域覆盖:社区医养结合的居家延伸与创新”为题分享实践经验。肖院长介绍了社桥医养中心创新打造的“四色三康”服务模式,通过构建全域覆盖的社区医养结合网络,将专业医疗和养老服务延伸至居家场景,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医养结合创新路径,为破解老年人“养老难”“就医难”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院长/外语学院院长、《中国医学伦理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欧阳静教授以“陕西中医药康养产业的实践调研与趋势思考”为题作报告。欧阳教授基于对陕西省中医药康养产业的深入调研,系统梳理了陕西中医药康养产业的发展现状、优势资源和存在问题,分析了中医药康养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提出了推动陕西中医药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实践路径。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学术带头人、西北认知学院院长屈秋民教授以“加强痴呆全程防控,共同应对老龄挑战”为题作专题报告。屈教授从神经病学和认知科学的专业角度,深入分析了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早期识别方法和全程管理策略,强调从一级预防到三级预防的全程防控体系建设,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医疗机构、社区、家庭的多方协作,构建痴呆防控的联防联控机制。
铜川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中国医学伦理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刘峰以“中西医融合在医养结合中的人文实践”为题作分享。刘书记结合铜川市人民医院在医养结合实践中的探索经验,阐述了如何将中医药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与西医的精准诊疗相结合,在老年人医疗照护中发挥各自优势,特别强调在医养结合服务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通过中西医协同、医养融合、身心并重的综合服务模式,提升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健康获得感。
此外,在报告中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带来了《以爱为应答——阿尔茨海默病激越行为的温柔解法》情景剧,以生动的演绎展现了专业照护中的人文关怀,令在场观众深受触动。
专家点评:深化认知 启迪思考
主旨报告后,酒泉军分区原司令员、酒泉市委原常委陈启军,西安市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兼市政府研究室主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梁锦奎,陕西省妇幼保健院原副院长吴文献,《中国医学伦理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葛鹏,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编辑部主任付琨,《中国医学伦理学》编委、医学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玥等专家进行了精彩点评。
陈启军司令员认为,老龄健康问题关乎千家万户和无数老年朋友,是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大课题。专家学者们为政府减压、为老年人解忧、为子女减负、为全国老龄化健康事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呼吁关注老年人的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身体机能的衰退问题,通过健康文化新路径、老年病防治和全程防控等措施,让老年人真正享受到社会的温暖和老年的幸福。
梁锦奎委员表示这次研讨会使其深受感动并大开眼界。这些主题报告选题精准、论述精湛,十分契合老龄健康的实际问题和需求。未来老年社会的发展趋势是最大限度实现医养结合,也就是有医务医护全程参与的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
吴文献教授以自身经历和医疗实践为切入点,强调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和伦理问题不仅存在于家庭,也广泛存在于医院病区,呼吁将理论研究转化为社会现实,在医院、社区和日常生活中加强应用,让政府、社会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使老年人真正感受到生活快乐和健康关怀。
葛鹏院长从两方面分享了学习体会:一是伦理方面,他认为西安传承了千年医者仁心的文化基因,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是对历史的传承,医院提出"两个始终"——始终将患者放在首位、始终陪在患者身边;二是老龄健康方面,他刚加入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医院管理分会担任常委,开始学习老年相关健康知识,这次会议给予他很大的启发。
付琨表示这次研讨会内容扎实丰富,让她感受到新时代的养老必须从供给思维转向赋能思维,老年人的角色应该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管理者。她认为健康养老不仅是新技术的应用和政策的出台,更是思维模式的转变。
王玥教授表示,未来的研究需要面向更具体的伦理观念和场景,比如认知障碍老人的监护人与意定监护人意见冲突时的决策权问题。她呼吁不忘初心,面向人类命运问题,让老人、年轻人和承受压力的中年人携手共进,一起创造福祉,在深度老龄化社会中迈向美好生活。
会议总结:凝聚智慧 共创未来
最后,由陕西省性学会法律保障部部长、北京市天元(西安)律师事务所 执行主任/权益合伙人宋丽主持,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原二级巡视员刁卫平、咸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建业、陕西省养老产业学会会长侯佩琪、延安大学医学院原院长、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韩继明等专家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专家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强调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立足陕西实际,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老龄健康发展路径,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陕西方案”。
刁卫平巡视员认为本次研讨会主题突出、内容丰富,作为刚刚迈入老年群体的新成员,他深受感动和触动。他指出,老龄健康工作系统性强,需要推动医养结合模式,支持社区和机构完善养老服务功能,不断强化老年人的健康管理。
李建业主任从老龄工作实践角度进行了分享。他介绍,我国从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工作经历了长期发展。从机构改革开始,国家卫健委成立了老年健康司,民政部门负责养老服务,人社部门负责老年保障,通过三个部门的工作来支撑应对老龄化。他指出,老年健康工作的核心是失能和失智问题,这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侯佩琪会长认为本次论坛专业性强、有深度,从政策高度、专业深度和实践维度体现了从感性向理性发展、从传统养老向科技推动养老转变的趋势。他强调,养老应该是积极的生活态度,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医养结合是发展必然,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积极防止老年人功能衰退。
韩继明会长表示本次会议在老龄健康政策伦理和实践创新方面内容丰富。他认为资源公平分配、老年人自主与尊严保护、数字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护理者支持系统等对老年健康十分重要。他提出,政策的生命在于落实,医疗机构要压实管理责任、强化教育引导、创新服务路径,建立统一规范的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体系,促进中西医协同,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慢性病管理、康复治疗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最后,由《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主编、陕西省性学会会长王明旭为大会致闭幕词,他总结道,本次研讨会以其深度的思想碰撞与智慧交融,成功奏响了老龄健康的“三秦强音”。会议所凝聚的智慧与共识,为构建陕西特色的老龄服务体系注入了强劲动力。他期待将这些思想成果转化为推动陕西老龄健康事业发展的实践动能,为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陕西温度的服务体系提供关键支撑。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医学伦理学、老年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学、社会学等多领域学者,以及传媒业、医院、养老产业等领域专家,既有理论研究的深度,也有实践探索的温度。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凝聚了推动陕西老龄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与合力,将为陕西省乃至全国老龄健康事业的政策制定、伦理规范和实践创新提供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老龄友好型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