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帮个忙,怎么就犯罪了?”注意!别让“顺手帮忙”沦为犯罪工具!
创始人
2025-11-14 18:27:15
0

你敢相信吗?这个大学生只是帮忙取了个快递,就获得了无期徒刑。这是怎么回事?

11月13日发布,大学生小宁(化名)大一时在学校的创业基地进入一名学长创办的公司工作,在这家公司里认识了马哥和另一个李哥(化名),他们常来公司找负责人。李哥要求小宁配合马哥去取一个快递,并支付16000元,说里面是一些摩托车配件,取到后会给小宁一万元。期间因为小宁没钱,又给了他6500元。

2020年12月28日,在取货的路上,李哥叮嘱小宁,“一定要小心,注意周围环境和周围的人”确认快递里有十二根避震器后,让他们送到一个指定地点。就在等车前往指定地点时,小宁和马哥被警方抓获。警方此前从该包裹内查获毒品4.4余千克,事后还原外包装,让快递继续正常运送,追踪至该二人。

2025年11月,小宁父亲告诉记者,其正在向最高院申诉,并提出小宁家境优渥,无需为赚钱铤而走险;此外小宁并不知情快递里包含毒品。

今天,我们就从这起案件出发,拆解背后的法律逻辑,看清“好心帮忙”背后的法律风险。

法律焦点解析

“帮人取个快递而已,既没制毒也没贩毒,怎么就判了无期?”这是多数人初闻此案的第一反应。

这种困惑的核心,在于对运输毒品罪的法律定性、主观认定及量刑逻辑存在认知偏差。事实上,法院对李某的判决并非“小题大做”,而是严格依据我国《刑法》对毒品犯罪的刚性规定作出的“罚当其罪”的裁决。

要厘清这一点,需从罪名本质、主观认定标准和量刑梯度三个层面逐一拆解。

首先,运输毒品罪是我国《刑法》明确严惩的重罪,其打击重点在于阻断毒品流通链条。

我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开篇即确立了“零容忍”原则:“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这一规定打破了“情节显著轻微可不追责”的常规逻辑,凸显了国家对毒品犯罪的坚决打击态度。

从犯罪构成来看,运输毒品罪并不要求行为人是毒品的所有者、贩卖者,也不要求其直接获利,只要实施了“明知是毒品而转移”的行为,就可能构成此罪。

具体到行为界定,法律将“运输”明确为“采用携带、邮寄、利用他人或者使用交通工具等方法在我国领域内转移毒品”。

这里就出现一个疑问点:小宁并不知道快递是毒品,他认为的运输的就是摩托车零件,为什么构成此罪?

“明知”并非仅指“明确知道”,“应当知道”同样构成犯罪主观要件,这正是小宁案的关键定罪依据。司法实践中,毒品犯罪团伙常通过“模糊委托”“高报酬引诱”等方式规避打击,行为人往往以“不知情”为辩解理由。

为此,法律通过司法解释和裁判规则,明确了“应当知道”的认定标准,即结合客观事实推断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概括故意”。简单来说,法律认为,一个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在面对上述种种反常情况时,负有审慎注意的义务。

因此,推定小宁“明知”有以下三个理由:

1、报酬显著异常。普通跨省跑腿兼职的合理报酬通常在100-300元,而涉案“雇主”开出的16000元报酬是正常标准的50-160倍,这种“超额回报”本身就暗含风险警示。

2、交易流程反常。雇主虽然告知快递内物品是摩托车零件,但特意要求小宁注意周围的人和环境,这种“刻意隐蔽”的操作与正常快递交接逻辑完全不符。

3、行为人认知能力匹配。小宁作为年满18周岁的大学生,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对“高报酬低风险”背后的不合理性本应具备基本判断能力,但其因贪念忽视了这些明显疑点。

需要明确的是,“应当知道”的认定有严格边界,需满足“排除合理怀疑”的刑事证明标准。例如,若行为人受亲友蒙蔽,且未获得超额报酬、未参与异常交接流程,则可能不被认定为“应当知道”。

但小宁案中的多重反常信号叠加,已足以让司法机关认定其主观上存在“放任毒品运输”的间接故意。

最后,量刑与毒品数量直接挂钩,涉案毒品4.4余千克已远超“情节特别严重”标准,无期徒刑是法律规定的必然结果。

《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明确列出了可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情形,其中首要情形就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这一规定通过明确数量标准,为司法裁判提供了刚性依据。

对比可见,小宁运输的毒品达4.4余千克,是法定“死刑、无期”起刑标准(50克)的88倍。

法律之所以根据毒品数量设定梯度量刑,正是基于“毒品数量越多,社会危害性越大”的逻辑。大量毒品流入社会的潜在危害,决定了必须通过重刑予以震慑。

小宁作为成年人,在具备判断能力的前提下参与毒品运输,不存在未成年人、被胁迫等法定从宽情节,因此法院依法作出无期徒刑判决,既符合法律规定,也体现了“罪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

风险提示

这一悲剧给所有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敲响了警钟:这些看似普通的委托,实则是包裹着糖衣的毒药,一旦触碰便可能万劫不复。

结合大量司法案例,以下几类高频风险场景需深度警惕,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区分“帮忙”与“犯罪”的界限:

1、高报酬的“模糊兼职”。犯罪分子最常用的手段,就是以“远超市场行情”的报酬打破人的心理防线。这类兼职的典型特征是“三模糊”:工作内容模糊、雇主信息模糊、交接流程模糊。

识别这类陷阱的核心是“算清性价比”。普通跨省跑腿按距离和重量收费,通常在50-200元之间,若报酬超过合理范围3倍以上,本质上就是“用风险换收益”,而这个“风险”往往是刑事责任。

需要明确的是,即便行为人辩称“不知道是毒品”,法院也会结合“高报酬”这一关键线索,认定其“应当知道”,进而定罪量刑。

2、陌生人的“紧急求助”。在车站、机场、港口等人员密集场所,犯罪团伙常安排“求助者”扮演“弱势群体”,以“行李超重”“赶不上车”“身体不适”等理由,请求他人帮忙携带包裹。

这类包裹往往有明显特征:包装异常严实、重量与体积不符、拒绝开包检查。

这类陷阱的迷惑性在于“场景真实”,但核心破绽是“物品可疑”。法律不会因“出于好心”而免除刑事责任,只要客观上实施了运输毒品的行为,且无法证明自己完全被蒙骗,就可能构成犯罪。

但其实应对策略很简单。面对陌生人的物品委托,无论理由多么感人,都要果断拒绝。真正的紧急情况,可引导其向车站工作人员或警方求助,这才是既保护自己又帮助他人的正确方式。

3、“熟人”的“顺手托付”。相较于陌生人,“熟人”委托更具欺骗性。犯罪团伙可能通过“朋友的朋友”“同乡”“校友”等间接关系建立信任,以“帮老家亲戚带点特产”“替老板送份样品”等看似合理的名义,诱使他人参与运输。

这类委托的迷惑点在于“关系背书”,但反常之处同样明显:比如委托者突然变得“大方”,主动给予“辛苦费”;物品交接时避开熟人视线,要求在偏僻角落见面;若追问物品细节,会以“你别管那么多,放心就行”搪塞。

因此,当熟人委托的物品出现“来源不明、去向神秘、报酬异常”等情况时,人情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正确的做法是直接要求对方出示物品,若对方拒绝或含糊其辞,必须坚决拒绝委托,避免因“抹不开面子”而陷入犯罪深渊。

4、快递物流的“隐蔽操作”。随着快递行业的发展,犯罪团伙开始利用物流渠道运输毒品,并诱导他人成为“中转节点”。

这类陷阱的常见形式包括:要求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帮他人寄收快递;快递地址模糊;包裹收件人、寄件人信息虚假;要求收到快递后不拆封,直接转交给指定人员。

根据我国《邮政法》和《禁毒法》规定,寄件人必须实名寄件,收件人需核对身份信息,若协助他人用虚假信息寄收可疑快递,本身就可能涉嫌违法。

识别这类陷阱的关键是“坚守实名制底线”:不借身份给他人寄收快递,不代收寄件人信息不明的快递,遇到要求“暗箱操作”的委托,直接拒绝并向快递网点反映。

最后,作为成年人,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是自我保护的第一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绝对不能碰。不要心存侥幸,法律的红线不容试探。

请记住:你的善良和轻信,不应成为他人犯罪的工具;你的青春和自由,更不应为一次“帮忙”而葬送。 在面对诱惑时,多一分警惕,多一分思考,就是对你自己和家人最大的负责。

编辑:众众

审核:邱邱

封面制作:丹丹

法律审核:小元律师

本文内容综合官方媒体,仅代表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河北一家五口被邻居杀害案择期宣...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胡玲玲 杨涛 河北邢台报道 11月14日,河北邢台隆尧县“一家五口被邻居杀害...
李亚鹏雪山艺术小镇陷破产危机 ... 李亚鹏雪山艺术小镇陷破产危机 项目方回应:不存在破产清算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丽江雪山艺术小镇,这...
国常会审议通过《殡葬管理条例(...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央视新闻联播)
原创 高... 在国际关系的波涛汹涌中,最近的一桩典型事件让我们再次目睹了地缘政治的微妙与复杂。这就是日本首位女首相...
欧盟官员:美国政策带来前所未有... 当地时间14日,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与金融事务的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在欧盟财政委员会年会上警告,俄乌冲突...
小天才手表,成攀比工具?律师说... “一块小天才手表里藏着100个‘好友’,主页点赞破50万——这样一个账号能够卖到500元。”一块本该...
原创 中... 在国际关系瞬息万变的今天,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愈发引人关注。最近,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发言引发了极大的争...
供需两端发力 楼市政策效果逐步... 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多地释放房地产政策利好,从供需两端入手,持续发力稳楼市。 从需求端来看,优化住房公...
泽连斯基:乌克兰遭俄军大规模袭...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11月14日通过其官方社交平台发文称,俄军动用约430架无人机和18枚导弹袭击了乌...
河南省第九次律师代表大会召开 ... 河南日报记者 赵若郡 河南法治报记者 孙梦飞 11月13日,河南省第九次律师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