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禾味业今年的日子着实不好过。
在年初深陷两次舆情漩涡后,其财报就不好看。而前不久披露的2025年三季报,千禾再次交出营收、净利双降答卷。
还没从负面舆情的打击中缓过来,国家卫健委与市场监管总局的一则关于禁用“零添加”宣传的新规,又为以“零添加”噱头起家的千禾味业上了一顶“紧箍咒”。
面对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以及政策的收紧,站在企业发展十字路口的千禾味业将如何实现突破?
大象新闻记者 王艺枫
两次舆情击碎“零添加”招牌,业绩连走下坡路
前不久,千禾味业发布2025年三季度报。公司今年前三季度营收19.87亿元,同比下降13.17%,归母净利润2.6亿元,同比下降26.13%。
(千禾味业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
按业务细分来看,作为千禾味业业绩支柱的酱油产品营收同比下降12.3%至12.59亿元;另一核心产品食醋产品的营收降幅更为显著,同比下降17.2%至2.38亿元。
对于本次营收、利润双降的原因,千禾味业在公告中并未详尽阐述,但外界普遍认为,今年初爆发的两次负面舆情对其品牌形象及终端销售造成了一定影响。
首先是今年3月,有媒体曝光送检的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中,检出0.0110mg/kg的镉元素。尽管千禾回应称该成分源于天然大豆原料,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并强调“千禾0”系列确为“零添加”产品,但在普通消费者对此解释并不买账,信任的裂痕难以弥补。
“镉风波”尚未完全平复,紧接着有消费者发现“千禾0”实为注册商标,并非产品“零添加”。此消息再度引发负面舆情,尽管千禾解释称该商标仅用于区分产品系列,但依然在消费者心中再次留下了负面印象。受此影响,千禾味业股价连续5日下跌,市值蒸发超10亿。
两场风波对千禾的打击直接体现在财报上。其二季度单季净利润骤降86.66%,仅剩1275万元;作为核心品类的酱油和食醋产品也在上半年全面失速,营收分别下滑 16.09%和21.51%,直到三季度也未见复苏。
据了解,千禾味业董事长伍超群在股东大会上坦言,快消品头部企业舆情恢复期通常需10至12个月,这意味着千禾至少要等到明年初才可能缓过气来。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政策的“紧箍咒”也已悄然收紧。
新规落地截断旧时立身路,已启动包装焕新
今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得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进行宣传,过渡期至 2027年3月16日。
这一新规对千禾的打击可谓是致命的。要知道,“零添加”作为千禾的招牌,曾助力其在调味品市场突出重围,十余年间这一招牌已俨然成为品牌的核心战略,在消费者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零添加”不仅是产品卖点,更是其定价溢价和渠道话语权的核心支撑。
针对新规,千禾味业表示争取在今年内完成对产品新包装、新标签、新宣传的确定工作,以做到完全符合新规的标准。
记者走访郑州市的超市了解到,9月份开始,“千禾0”系列包装已启动焕新。不过,记者看到其新包装上仍在醒目位置印有“千禾0”字样,但在标签正面原标识“零添加”字样的地方,更换成了配料表。
(超市已上架焕新后的“千禾0”酱油)
以一款“千禾0”东坡红特级老抽为例,配料表显示有“水、非转基因黄豆、白砂糖、食用盐、小麦”,彰显其“零添加”的属性。
千禾味业曾公开表示,其为行业首家将配料表放置在包装正面、标示出酿造所用4种或5种配料的企业,旨在破解“配料表陷阱”消费痛点。
不过,记者通过采访光顾超市的消费者发现,大部分消费者并未注意到包装细节的变化,并普遍认为形式都是次要,真正能做到让大家“吃得健康、吃得放心”才是良心企业。
清洁标签产品0级认证,新瓶装旧酒?
10月31日,千禾味业在眉山智能化生产基地举办“产品焕新暨清洁标签0级认证发布会”,宣布获得中国调味品行业首个清洁标签产品0级权威认证。
(千禾味业宣布获得中国调味品行业首个清洁标签产品0级权威认证,图源官网)
发布会现场,千禾味业董事长伍超群表示,此次清洁标签产品认证过程非常严谨,第一是对工艺的审核,第二是对原料的审核,第三是对现场的审核,第四是对每一个产品的抽检,配料干净和清洁标签产品0级认证有望成为行业标配。
可以看出,在业绩与政策双重压力之下,千禾味业试图用这场 “标准突围”重建信任。
不过,此认证也被指含金量存疑。有业内人士指出,清洁标签目前并非国家强制性标准,行业认可度仍待检验。部分企业通过“减少配料种类但保留合规添加剂”即可达标,与消费者理解的“天然纯净”存在差距。
也有消费者表示:“这是不是在‘新瓶装旧酒’?只是用新的方式讲故事,实际上还是老套路。”
对此,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大象财富特邀评论员江翰认为,千禾此次推出“清洁标签0级认证”本质上是在政策限制下对原有“零添加”定位的语义转换,属于典型的“标签替代策略”。 当产品核心配方、生产工艺未发生实质性升级,仅靠认证背书和包装焕新,难以重建已被舆情和监管削弱的信任基础。
“此举虽具短期防御性价值,但若缺乏透明可验证的技术支撑,则易被解读为‘合规性漂绿’,反而加剧品牌信誉透支。真正的突围应聚焦于产品力与标准制定权的深度绑定,而非停留在传播层面的话语游戏。”江翰说。
据了解,千禾味业除面对海天味业等传统竞争对手外,粮油巨头金龙鱼、料酒大王老恒和、鸡精巨头佳隆股份等也纷纷跨界入局酱油赛道。在如今行业同质化竞争中,千禾如何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重建消费者信任?记者向其发送采访函,截至目前并未得到回复。
伍超群在上月底的股东大会上坦言:“不知道何时能突破起来,只能竭尽全力。”
尽管伍超群的话语间透露着迷茫和未知,但留给千禾的窗口期确实不多了。站在企业发展的十字路口,江翰认为千禾需首先从“概念驱动”转向“价值驱动”,在酱油等核心品类中构建基于真实工艺差异的竞争优势:
“在行业高度同质化的背景下,千禾可探索‘场景细分+功能延伸’路径。重建信任的关键在于制度性承诺而非一次性公关动作,建议设立消费者监督委员会、建立产品召回快速响应机制,并主动参与国家或行业清洁标签标准制定。”
本原创稿件版权归大象新闻所有。转载或合作,请联系:0371-65888889;邮箱daxiangcaif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