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点需要“翻译”的政策
创始人
2025-11-13 10:07:02
0

少点需要“翻译”的政策

□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近年来,社交媒体上经常流传“医保额度年底清零”的说法,年年辟谣,又年年传谣。

近日,人民日报发文《怎么减少对惠民政策的曲解误读》,讲到一些政策特别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出台后,各种误读常常随之而来。比如基本医保制度是一种社会保险,政府、单位、个人各出一部分钱,放在一个大资金池里,为大家提供医疗保障,在制度设计上根本没有“清零”的政策。好政策愣是被以讹传讹变了味,搞得人不明所以。这种误读,既有追逐流量的跟风炒作,也有专业术语难理解的原因。

正式发布的政策文件,往往是制定者经过反复推敲、精心打磨的成果,每一条都力求言简意赅、逻辑严密。但太过专业化的表达方式,有时候会构成理解的门槛,往往需要外部的解读,才能让人读懂它。

互联网时代,公共讨论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不同群体基于各自立场解读政策已成为常态。媒体提炼“亮点”扩大传播,专家阐发“观点”彰显洞见,网民捕捉“情绪”寻求共鸣,这些多元视角丰富了政策讨论,加强了传播力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可能因为视角差异而导致政策本意的偏移。特别是一部分自媒体为博取关注,断章取义、偷换概念,经常把好经念歪,曲解政策措施的初心,影响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有些涉及宏大布局或复杂技术背景的政策,确实需要深入的阐释与转化。但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经营主体切身感受和利益的政策,在制定时就可以采用更平实、更朴素、更通俗的语言,让人一看就懂、一听就明。如果“宏观”叙事过多,“抽象”概念扎堆,“原则上”的模糊表述大而无当,一旦群众理解不透,误读就有了空间。

政策出台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利民、惠民的效果。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部门开始注重政策宣传的“最后一公里”,更期待政策制定环节就能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度。就像近年来推广的“免申即享”服务,通过流程再造让惠民政策直达企业,这种思路同样适用于政策制定环节,让政策的表达也能减少中间的理解成本。

少一点需要费力“翻译”的政策,要求制定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更要有强烈的换位思考意识与精准的公共沟通能力。在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政策的可及性、可读性理应成为重要评价指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腾讯集团副总裁、副总法律顾问江... 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官网获悉,江波已任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
崧盛股份:把握政策机会助力能源... 证券之星消息,崧盛股份(301002)11月12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投资者提...
五台法院高效化解金融纠纷执行案 本报讯(记者赵丽)“感谢执行团队尽心尽责,高效帮我们解决了纠纷,真正为企业办实事。”近日,五台县某银...
村民好意搭载老人遇车祸,检察机... 南都讯记者刘嫚 发自北京 山东省临沂市一村民在参加葬礼途中,好意搭载同村老人,意外发生交通事故,检察...
本溪:政策护航+农村改革激活乡... 中新网辽宁新闻11月13日电(姚小辉) 2025年本溪市通过“政策保障网”构建、农村改革深化及民生项...
山阴县检司联合让法律从纸页走进... 本报讯(记者兰锋 通讯员王传昱)11月10日,山阴县人民检察院联合县司法局,特邀人民监督员全程参与,...
河北泊头开展专业法律服务 赋能... 中新网河北新闻11月12日电(王琳)12日,河北省沧州泊头市司法局围绕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律师在建设银行取4万元遭反复盘... 连日来,律师银行柜台取款4万元,被柜员反复盘问事件在网络上引发关注,有不少网友称自己也有类似遭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