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与前夫李某离婚后,李某多次上门搅扰,张某无奈不得不来到新的城市工作并更换手机号。前夫李某通过网络找到网名为“全国专业找车”的“私家侦探”,在异地定位到张某车辆,并安装GPS定位器锁定张某行踪后,持刀捅刺张某。
这一案件暴露出个人信息保护的短板。对公民车辆行踪轨迹信息频遭泄露的问题,检察监督如何介入、进行有效治理?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4周年之际,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在江苏徐州召开公共停车场个人信息综合保护专题研讨会暨个人信息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座谈会,多地检察机关代表、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等就上述议题展开探讨。
有学者表示,未来个人信息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应走向“精准化”监督。特别是指向涉及敏感个人信息、未成年人等特定群体以及新技术新应用等重点领域和重大风险点,包括通过推出指导性案例、制定办案指引,统一司法尺度,提升监督的精准度和权威性。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在江苏徐州召开公共停车场个人信息综合保护专题研讨会。
车辆信息泄露引发持刀行凶案
江苏某地检察机关办理的一起案件显示,受害人张某与前夫李某离婚后,饱受其纠缠,被迫远走他乡并更换手机号,却仍未能摆脱前夫。李某通过网络找到网名为“全国专业找车”的“私家侦探”王某,支付1.4万元费用,提供张某的车牌号请求定位张某行踪。王某在网络上发布找车“派单”任务,经层层转包至陶某,陶某在张某车辆底盘非法安装GPS定位器。凭借该定位器锁定张某行踪后,李某在张某居住小区车库内持刀对张某行凶,导致其构成重伤二级。
江苏某地检察机关审查该案时发现关键疑点:李某与陶某素不相识,是如何协助安装定位器的?顺着这一线索深挖,一条分工明确、层层抽成的犯罪黑灰产业链逐渐浮出水面。
经查,李某支付的1.4万元中,陶某获利2000元,其余资金通过多级转账被产业链各环节瓜分。通过资金流追踪和网络账号核查,办案人员锁定收款人王某,确认王某就是“全国专业找车”账号的实际控制人,并查清其名下多名下线成员。
进一步侦查显示,该犯罪团伙利用网络接单、线下找车安装定位器的模式,长期非法获取公民车辆信息,涉案规模惊人。团伙共窃取10万条车辆信息,非法获利500余万元。截至目前,检察机关对24人提起公诉。
该案并未止步于刑事追责。检察机关在类案调研中发现,当前智慧停车平台普遍存在安全防护等级低、信息收集储存不规范、行政监管缺位等突出问题,成为公民信息泄露的重要隐患。江苏省检察机关提级办理相关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在检察机关推动下,多家智慧停车平台优化升级,堵塞公民信息安全防护漏洞。
在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召开的公共停车个人信息综合保护专题研讨会上,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委员、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谭铁军就谈到,智慧停车平台注册用户、接入停车场以及涉及停车位数量庞大,且往往涵盖商圈以及其他重点区域和重要地段。车辆轨迹极易与个体行踪轨迹相关联,滋生绑架、跟踪等恶性行为风险,并可能在“人肉搜索”和网络谣言中被不当使用,引发严重社会问题,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例如,某省检察机关对2023年以来办理的11件非法获取车辆行踪轨迹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分析发现,行为人利用获取的车辆行踪轨迹信息,又实施故意伤害、抢劫、敲诈勒索等关联犯罪案件7件,占比达63.6%,其中故意杀人4件,敲诈勒索、抢劫、盗窃各1件。
广东东莞一停车场。南都资料图
多地检察机关针对公共停车场个人信息保护开启专项监督
今年3月,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部署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入场停车强制收集非必要的个人信息是此次行动重点整治的消费场景之一。
车辆行踪轨迹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一经泄露不仅威胁公民个人隐私,还可能导致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侵犯,危害公共安全,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关规定,这类案件属于检察公益诉讼法定领域。
2025年4月30日,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联合下发工作提示,向全国检察机关推广应用《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收集个人信息功能的检验方法》,指导各地检察官通过对涉案App的静态和动态检验,确定涉案App是否具有收集个人信息的功能和权限,以及是否存在违法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形。公共停车场自助扫码缴费类App是检测重点之一。
南都N视频记者了解到,多地检察机关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开展公共停车场个人信息保护专项监督。
为此,江西省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与检察技术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公共停车场地个人信息保护检察公益诉讼案件办理的工作提示》,针对停车场地“问题缴费码”、智慧停车App(小程序、公众号)、停车信息管理系统等重点开展专项监督。各地通过委托技术协助、组成“公益诉讼检察+技术调查”办案团队等方式开展协作。
“益心为公”志愿者具有行业专业优势,也是发现公益损害线索的重要来源。浙江省乐清市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陈婷婷介绍,乐清市检察院根据“益心为公”志愿者提供的线索了解到,当地某App互联网智慧停车缴费平台存在泄露公民个人信息问题,于2025年1月对此进行立案调查。经进一步调查发现,该App在未经车主任何授权的情况下,允许他人随意查询并获取特定车辆的停车位置、停车时长等敏感信息与行踪轨迹,App使用范围涉及乐清市辖区内21个停车场、5291个公共停车位。
由于该案涉及多部门监管职责,乐清市检察院于2025年1月通过公开宣告送达方式,分别向相关职能部门送达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2025年3月,相关职能部门对案涉App运营公司作出处罚,案涉公司完成App程序漏洞修复,删除敏感个人信息10万余条;通过组织开展互联网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共行政立案4件,移送公安立案侦查1件,并将58个App属地规上企业网站纳入日常重点监管。
服务性质微信公众号监管缺位,违规收集个人信息问题更突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信息数据提取读取的潜在性和多样化特征愈发明显,也带来不少安全隐患。谭铁军介绍,具有服务性质的微信公众号在个人信息提取方面约束最少,相应规范监管缺位,违规收集个人信息问题相对更为突出。
为此,聚焦微信公众号未经身份认证即可调取甚至公开消费者行踪轨迹信息,可能导致个人敏感信息泄露风险的问题,湖北省检察院指导全省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厘清数据提取机制,将具有服务性质的微信公众号纳入监督视域,通过建好用好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发现案件线索、开展类案监督。
例如,湖北省潜江市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当地某智慧停车平台公众号注册用户达1.1万余人,接入停车场100余个,涉及停车位3.9万余个,遂针对其存在数据接口漏洞可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线索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
此外,湖北省恩施州州级智慧停车管理平台上线后,形成用户行踪轨迹信息1600万余条,针对该平台数据接口存在漏洞无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情形,恩施州检察院依法对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行政公益诉讼立案,督促其依法全面履职,取得良好办案效果。
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亟待走向“精准化”监督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主任吴沈括在会上表示,“万物互联、数据驱动”的数字时代,个人信息侵权呈现广泛性、隐蔽性、系统性特征,传统私益诉讼难以应对“一对多”的分散性损害,个人信息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应运而生,具有三重核心意义。一是公民权利的“数字延伸守护”,将公民基本权利保护延伸至线上线下全场景,筑牢数字空间权利屏障;二是数字经济的“司法校准器”,划定个人信息处理的法律红线,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清障护航;三是网络公益的“安全阀”,凝聚社会公共利益,防范数据滥用引发的系统性社会风险。
吴沈括称,与私益诉讼主要追求损害赔偿等不同,公益诉讼更侧重于“阻止侵害发生或继续”。一个典型案例的处理,其意义不仅在于个案正义,更在于“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示范效应,针对潜在风险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此外,吴沈括建议,未来个人信息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应走向“精准化”监督。特别是指向涉及敏感个人信息、未成年人等特定群体以及新技术新应用等重点领域和重大风险点,包括通过推出指导性案例、制定办案指引,统一司法尺度,提升监督的精准度和权威性。同时,进一步超越“就案办案”,推动从个案办理到行业治理、系统治理的生态理念。包括运用法律监督大模型等新技术手段,发现类案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和监管漏洞,通过制发专项治理检察建议等方式,推动建章立制。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付玉明表示,在公共停车场个人信息保护案件中,关系到的核心概念是“数字足迹”,数字足迹是动态的数据信息。根据指涉场景的不同, 可以分为虚拟数字足迹和物理数字足迹。随着算法技术的应用发展, 数字足迹日益呈现出“私人法益”和“公共法益”的二元向度, 并在此基础上延展出多项细分的具体法益。
付玉明认为,以“信息”为导向的刑事治理模式, 需要科学界定公民个人信息的法益内容和具体范围, 确立数据财产权的保护规范;以“ 数据”为导向的刑事治理模式, 则需要增加确保“数据安全”“数据流转”的规范供给,建立逻辑统一、条文严谨的规范体系。
江苏省人大代表、沛县文化馆馆长王宝红建议,检察机关应常态化开展公共停车场景的个人信息保护专项监督,以“最小必要”为原则推动全链条规范治理。同时,排查追责停车场强制关注公众号、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等违规行为,要求平台对停车轨迹等敏感信息脱敏加密。此外,应建立跨部门协作与“回头看”机制,联合网信、市场监管部门推广纯净版交费通道,明确个人信息撤回授权流程,对数据泄密、倒卖等行为依法提起公益诉讼。
全国人大代表、民进泰州总支主委、泰州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黄平建议,检察机关在监督过程中,对各行政机关的职责、各层级机关的职责都需要厘清、明确,才能为下一步监督做准备。同时,为补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短板,检察机关需要充实具有相关软件知识的“益心为公”志愿者如高校老师参与,更准确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副厅长邱景辉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深化网络空间安全综合治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明确提出“强化检察监督,加强公益诉讼”。结合当前司法实践来看,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检察一体化制度优势,以公共停车场景的个人信息保护作为“小切口”打好全国类案监督的“歼灭战”,有助于推进个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邱景辉提到,检察机关要加大公共停车场景的个人信息保护案件办案力度,为完善相关立法和监管标准规范积累实践样本;加强协同协作,推动执法司法衔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有成效;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促进全民守法。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刘嫚 发自江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