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律师银行取4万元遭盘问报警#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
据央视新闻报道,周筱赟律师原计划取现4万元,但在柜台办理时被告知,取款1万元以上需要登记资金用途,甚至查询过往流水。在周律师拒绝透露更多私人信息后,银行报警。半小时后,银行方面又称无法联系到警方,并突然转变态度表示可以办理取款业务。面对这一系列波折,周律师最终放弃取款。该事件曝光后,众多网友纷纷留言表示有过类似取现受阻的经历。
▲相关热搜
据了解,今年8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份新规中取消了2022年版监管规则中关于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
但红星新闻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多地银行仍存在 “加码” 执行情况:5万以上取现需民警到场核实,2万以上取款要查流水、填用途,有银行甚至建议客户分笔取款规避流程。
▲资深媒体人胡锡进微博
银行取款实探:
2万元以上取款查流水,5万元以上要民警核实
北京从事法律工作的陈先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也曾遭遇到银行取现受阻的问题。
陈先生回忆,他第一次感受到取钱难是在去年底。当时他前往常去的平安银行取10万元现金,想着给员工发年底现金奖励。当时,银行先要求其说明用途,他将用途告知后,银行又表示需联系属地派出所核查资金来源,在等待约一小时后,两名民警到场询问资金来源与用途,通过警务通查询其个人信息及无违法犯罪记录,确认无误后告知银行,银行才办理取款。
▲图据央视新闻
11月12日,记者陪同陈先生,来到北京市丰台区的一家平安银行取款。当日,陈先生计划通过ATM机取2万元、柜台取3万元的方式支取5万元现金。
银行工作人员也默许了陈先生的做法,并表示取款5万元以上不仅要提前预约,还得报派出所核实。“这样还快一些,要不然麻烦。”
在柜台办理3万元取款前,银行工作人员首先要求核查陈先生的手机银行流水,“2万元以上都得核,得您输密码自己展示。”记者追问核实流水的标准时,工作人员称,此举是为了确认资金是否为近期转入,“怕被骗嘛,因为现在好多人被诈骗了。”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办理3万元取款,工作人员虽表示无需民警到场,但仍要求填写资金用途声明。“按照规定,不是5万元以上才需要填吗?” 陈先生提出质疑,得到的回复是“派出所要求2万元以上就要填。”
银行工作人员透露,这些限制并非银行自主规定,而是“警银合作”的要求。“公安局派出所开的会明确要求,5万元以上取现必须联系民警到场核实,2万元以上要查流水、填声明。”该工作人员解释,此举初衷是防范电信诈骗,该区域上半年就有几十亿资金被骗,“老年人现金被骗后资金无法追溯,转账还能查流向。”同时工作人员坦言,现在公安局有考核,压力会传导到银行,其实也是为了限制大额取现。
陈先生认为,银行防范诈骗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应在合规前提下执行规定,“新规已经考虑到便民需求,取消了5万元以上用途说明的硬性要求,各银行执行不应过度加码,影响市民正常现金使用需求。”
多地银行:
5万元以上取款多需预约,5万以下需询问用途
新规征求意见稿已透露出松绑信号的背景下,各地银行实际执行标准究竟如何?红星新闻记者电话采访了北京、郑州、长沙多家银行,发现不同地区、不同银行的核查要求存在差异。
招商银行北京某营业部工作人员表示,5万元以上取现需携带身份证和银行卡,虽无需强制预约,但明确表示 “需预留核实时间”。工作人员称,因电信诈骗猖獗,银行与派出所建立警民联动机制,会根据资金来源进行线上或线下安全提示,“是否需要民警到场不确定,需刷卡后才能判断。”
对于能否分笔取现规避核查,上述工作人员回应 “不建议此类操作,网点有相关数据记录,核心是防范诈骗风险。”且强调 “5 万元以上取现必须带身份证,无银行卡无法办理”。
民生银行郑州某营业部工作人员表示,5万元以上取现需提前一天预约,5万元及以下无需预约;本人取款仅需携带银行卡,无需身份证,代办需提供双方证件。用途方面仅口头询问提示防骗,无需填写单据“不用填单子,正常资金用途说一声就行,主要是提示客户不要被骗。”
光大银行长沙某营业部,5万元以上取现需提前登记取款金额、身份证信息并预约;5万元以下无需预约,可直接到店办理。柜台取款时 “会核实用途,但无需填单或扫码报备”,工作人员解释,核实行为是常规防骗提示。
新规拟取消
个人取款超5万元说明来源或用途
据了解,今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取消了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需说明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该新的征求意见稿,从今年8月4日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征求截止时间为今年9月3日。
▲图据央视新闻
律师周筱赟对红星新闻表示,有银行将这一门槛擅自降低至1万元,以及有些银行取款2万元以上便需要说明用途,层层加码的行为,原因出在处罚机制不清晰。金融监管部门需要明确,银行在出现此类违规加码行为后,应当受到何种处罚。划定红线,这既是为了规范行业,给银行柜员减轻负担,也是保障广大储户的根本利益。
周筱赟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而银行的反诈措施,应当遵循合理、适度的原则。
“风险防控措施,势必会干预个人隐私,这就需要把握好一个平衡。”周筱赟认为,应当遵循合理、适度的原则。什么是适度的、合理的,需要金融监管机构出台细则。细则的基本原则,就是尽可能不去干扰普通老百姓的正常生活。现在普遍存在的一刀切的防控,显然是不合理、不适度的。反诈应当做到源头治理、精准防控。
也有业内专家表示,新规征求意见稿已体现 “风险为本” 的监管思路,要求金融机构区分高低风险场景实施差异化尽职调查,而非 “一刀切”。如何在防范电信诈骗与保障公民存取款自由、隐私安全之间找到平衡,避免政策执行 “层层加码”,成为当前金融监管与银行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张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