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深圳市第三届调解员技能大赛决赛上,龙华区司法局代表队凭借优秀的现场表现、专业的法律素养和扎实的调解功底,成功斩获团队一等奖。来自龙华区福城街道的人民调解员张思思获评个人二等奖。
近年来,龙华区司法局始终把矛盾纠纷化解作为基层治理的“先手棋”。通过构建全链条调解“机制体系”、创新培育全维度调解“人才梯队”、涵养全领域调解“文化生态”,构建起多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让调解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从“单一调处”升级为“多元共治”。
推进机制优化工程,激活多调联动“新动能”
龙华区将“把矛盾拦在源头、解在前端”作为调解工作的核心思路,创新构建“1+1+N”调解模式,即“1”个调解中枢全方位统筹解纷工作,“1”套制度机制提升解纷质效,实施“N”项工作举措全领域激发解纷活力,推动各类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智能驱动、精细增效,实现辖区矛盾纠纷实质化解。
通过“线上平台赋能+线下前沿处置”双渠道协同,龙华区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线上依托“深平安”搭建“精智解纷”信息平台,打通法院、司法、信访、人资等部门数据壁垒,实现法院委派、信访、劳动争议等案件向人民调解、行专调解、行政调解、商事调解有序流转。截至目前,精智解纷系统已委派案件5608宗,调解成功1958宗。线下建实调解“前沿哨”,激活派驻公安、法院、交通等部门的人民调解员效能,探索调解与基层办案工作的深度融合,结合实时警情案情推进“即报即调”,畅通警调、诉调等对接机制,让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快速化解。
针对重大疑难案件,龙华区探索建立重点案件会商、专业协同机制,及时转入综治中心,联动职能部门、行业专家、法律专家、调解院专家等力量,通过解读政策文件、出具法律意见、制定调解方案等举措,形成“多方出力、同向发力”的调解合力。
此外,龙华区还创新开辟调解速裁“直通车”,在龙华区调解院基础上成立龙华区简案速裁中心,构建“调解+司法确认+速裁”三位一体功能体系。调解成功案件能快速启动司法确认,强化结果法律效力;调解不成且符合“简案”条件的,法官当场开庭、当庭宣判,有效节约当事人诉讼成本。
深化队伍强基工程,筑牢专业调解“新基石”
深圳市第三届调解员技能大赛中,龙华区司法局代表队中有深耕法律领域的律师,也有扎根基层,熟悉社情民意的“法律明白人”。
一直以来,龙华区都在积极探索多元力量参与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组建多支特色调解队伍,率先系统吸纳100余名律师担任兼职调解员,累计调处矛盾纠纷4377宗;吸纳14名五老乡贤加入兼职调解员行列,用“乡音乡情”化解邻里矛盾;将网格员、楼栋长纳入兼职调解员队伍,让“网格”成为化解矛盾的“第一哨所”。
同时,龙华区不断延伸基层调解触角,先后推动成立个人调解室、派驻调解室、流动调解室、微调解室等基层特色调解阵地54个,织密全域调解网络。
为破解调解员提升“碎片化、重形式”难题,龙华区创新打造“龙华调解大讲堂”品牌活动,采用“政策解读+案例剖析+模拟调解+分组研讨”的“沉浸式”培训模式,变“单向灌输”为“互动教学”。编制调解典型案例季报、调解工作手册,精选劳动争议、物业纠纷、邻里纠纷、房屋租赁等典型案例,以“小切口”解析“大道理”,让业务指导更精准、实用。
龙华区连续三年举办区级调解员职业技能竞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龙华区司法局代表队在三届市级调解员职业技能竞赛中,龙华区司法局代表队累计斩获团队一等奖1次、团队二等奖2次,个人一等奖1次、个人二等奖2次。
开展文化赋能工程,厚植调解优先“新风尚”
龙华区通过优化文化传播方式、推动跨界融合、加强品牌培育,不断涵养全领域调解“文化生态”。打造全媒体矩阵,聚焦一线调解员事迹,通过制作宣传片、开设“调解者说”专栏,树立调解员专业形象,锤炼出《他们在路上》等作品获司法部转发点赞。
针对婚姻家事、劳动争议等领域,龙华区打造“维权姐妹帮”“权益我帮”“周三拍案”“‘劳’有所得”等特色普法专栏,共发布80余篇以案释法案例。同时,整合12338维权热线、反家暴专线等资源,将服务链条延伸至法律咨询、心理疏导、法律体检,形成“在调解中普法,在普法中预防”的良性循环。
为进一步引导社会各界主动选择调解方式化解矛盾,龙华区积极推广“调解优先”计划,宣传普及非诉化解矛盾纠纷的途径和优势,引导辖区居民、企业、协会、律所等各类主体将调解作为化解矛盾的首要选择,在全社会营造“首选调解、用法止争”的氛围。
此外,龙华区还创新性开展“一街道一调解品牌”工作,指导各街道总结提炼如“三阶融声调解法”“根系调解工作法”“驻点深耕调解法”“三早”“三心”等调解经验。同时,打造特色调解工作室,先后培育“十年深耕铸就‘金’招牌”“‘阿典夜茶’化干戈”“大浪和声”等特色调解品牌,宣传调解成功案例和先进事迹。
文/图:司新宣、龙华区司法局
通讯员:郑嘉纯、陈彩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