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艺)“碳市场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应根据各自实际,探索符合国情的建设经验和最佳实践。”当地时间11月11日,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在巴西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三十次会议(COP30)上表示。
李高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明确了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能力原则。“考虑到中国碳排放尚未达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根据强度控制的思路,采用基准线法免费分配配额,不对企业碳排放量设绝对上限,与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节奏和力度保持一致,较好地处理了降碳与发展的关系。”
据李高介绍,下一步,随着我国碳达峰进程及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的推进,将逐步实施配额总量控制和有偿分配,结合国情及碳市场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设计和完善中国碳市场体系。
在过去10余年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基础上,中国于2021年和2024年先后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两个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同向发力、互联互通。目前,全国碳市场价格“指挥棒”作用逐步显现,成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力举措和中国碳定价的主体形式。
数据质量是碳市场的生命线,也是世界各国碳市场建设面临的共同挑战。过去几年,中国建立了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工作机制,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强化数据质量基石,基本满足了市场建设运行需要。
李高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还将通过数智化手段加强碳市场监管,促进异常数据预警、风险识别与交叉核验、问题移交整改的智能化,大幅提升管理效能,推动碳市场持续健康稳健发展。
在不久前举行的贝伦气候峰会上,中国与欧盟、巴西共同发起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放联盟”,以进一步推动碳市场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
李高说,面向未来,中国愿分享在碳市场制度设计、系统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经验,与各方互学互鉴,为通过市场化机制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中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