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下午,闵行区检察院举办以“筑牢网络数据安全防线,护航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检察开放日活动,现场发布了《闵行区人民检察院2025网络数据安全检察工作情况通报》,用数据勾勒出2024—2025年区域涉数据安全网络犯罪的整体图景。通报显示,2024年,闵行区检察院共受理涉数据安全网络犯罪审查逮捕案件11件18人,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20%;受理涉数据安全犯罪审查起诉案件15件35人,案件数量同比增长50%,反映出网络数据安全防控形势日趋严峻。
涉数据安全犯罪呈现四大特点
从数量上看,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占比较高,共计8件13人,案件数量占比达53.3%,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与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数量相当,前者4件11人,后者3件11人。通报指出,当前涉数据安全犯罪呈现四大显著特点:数据窃取手段日趋多样,既有“爬虫软件”主动套取,也有二维码诱骗等被动获取方式;“薅羊毛”“流量劫持”等新型犯罪不断迭代;游戏外挂类犯罪持续高发,既破坏游戏公平,又危及数据安全;网络黑灰产与数据犯罪深度绑定,通过破解算法、伪装信息等手段为上游犯罪提供支撑,社会危害较大。
详解三起网络数据安全典型案例
现场,闵行区检察院干警详解三起网络数据安全典型案例,以鲜活司法实践为不同群体敲响法律警钟。
罗某、毛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案堪称“薅羊毛”变犯罪的典型。二人通过抓包技术破解某知名快餐连锁品牌自助点餐小程序参数,编写程序批量获取2000余张储值兑换券,经闲鱼销售获利1万余元,造成企业损失6万余元。最终二人因犯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均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检察官强调,此类行为已远超占小便宜范畴,严重破坏平台交易秩序与营商环境。
王某某、黄某某提供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案揭露了黑灰产工具的危害链条。二人研发的“香奈儿”软件可绕过社交平台越狱检测,实现账号批量登录与数据备份,被用于涉黄、涉诈引流,销售额达80余万元。法院以提供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对二人作出缓刑并处罚金的判决。检察官明确,当程序沦为专门突破系统防线的工具,便已蜕变为犯罪利器,相关开发销售行为必将受到法律严惩。
张某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案聚焦民生领域的数据安全。张某组装“小马达”装置出售给出租车司机,通过脉冲信号虚增计价里程,累计销售并安装24台。其行为不仅侵害乘客权益,更损害上海城市诚信形象。最终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该案警示从业者,技术绝不能成为触碰法律底线的挡箭牌。
构建网络数据安全治理新机制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中,与会代表围绕网络犯罪新形态、企业数据防护难点、政企检协作机制等展开讨论。有企业代表呼吁检察机关提供定制化普法指导,市人大代表建议完善数据安全标准与线索快速移送机制,强化技术赋能与精准普法。
针对各方关切,闵行区检察院代表详细介绍了履职举措。通过提前介入侦查、强化司法鉴定、落实行刑衔接等机制,精准打击新型网络犯罪。同时,设立“M·新质”网络空间站,并在第三检察部成立网络检察办公室,推动“四大检察”协同履职,加强与公安、监管部门的协作,形成治理合力。
“数字时代的网络安全,既是技术防线,更是法治底线。”闵行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网络检察工作,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