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动议,背后是德国在经济依赖与安全风险之间的艰难平衡。
德国联合政府近日向议会提交了一份动议,计划成立一个由十余名专家组成的专门委员会,重新审查德中之间“安全相关的贸易关系”。
这一动议由总理默茨领导的保守派联盟及其社民党联合执政伙伴共同提出,很可能在11月14日获得通过。
该委员会将每年两次向德国议会提交报告,从法律、经济和政治角度全面评估德国对华贸易政策。这一机制标志着德国对华贸易政策制度性转变。
政策转向:从“天然盟友”到安全审查
德国长期以来将中国视为维护开放全球贸易体系的“天然盟友”,这一体系曾助力德国制造业蓬勃发展。但这一立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根据动议,新成立的专家委员会将审查德国在能源、原材料进口以及中国在德关键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的贸易政策。
委员会成员将来自学术界、行业协会、工会及智库,涵盖法律、经济和政治多个领域,确保评估的全面性。
这一转变并非突如其来。德国外交部长约翰·瓦德普尔上月临时推迟了访华行程,原因是他提出的多项会谈请求仅有一项获得中方确认。
稀土依赖:德国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
引发德国这一轮政策反思的直接诱因,是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制措施。
麦肯锡公司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揭示了德国经济的脆弱性:约有100万名德国工人直接从事高度依赖稀土的产业,包括汽车制造、能源及航空航天。
更令人震惊的是,若中国中断稀土供应,德国多达400万个工作岗位和约3700亿欧元的产值将面临威胁,这相当于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9%。
德国经济研究所专家科尼利厄斯·贝尔认为:“麦肯锡的估算合理。根据我们先前的研究,德国约有130万名劳工从事含稀土成分产品的制造,一旦供应中断,对就业将会有很大影响。”
产业恐慌:从理论风险到现实危机
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制已经对欧洲产业产生了实质性影响。贸易商Tradium的稀土专家扬·吉泽透露,欧洲的稀土订单已因中国海关审查而延迟,预计需约三个月后才能部分恢复供应。
市场反应十分强烈。有原材料公司透露,欧洲企业起初低估风险,如今 “市场正陷入恐慌,产业界一片震惊”。
以制造光纤、半导体及军事设备的重要材料“锗”为例,中国去年底停止对美出口并大幅减少对欧盟供应,导致今年上半年欧洲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减少近六成。
德国汽车产业高度依赖高性能磁铁,而其关键原料如镝和铽几乎完全掌握在中国手中。若供应中断延续,将对电动车与可再生能源产业造成重大冲击。
德国困境:在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之间
面对新的现实,德国领导人开始打破数十年来的自由贸易教条。默茨本周公开呼吁欧洲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以维持欧洲钢铁产业应对中国的竞争压力。
社民党财政部长拉尔斯·克林贝伊尔则谈到需要 “多一点欧洲爱国主义” 。这一表态在从前的德国政治话语中极为罕见。
德国经济已连续三年面临增长停滞。根据德国官方统计,今年1月至8月,中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到1634亿欧元,略高于德美之间的1628亿欧元。
长远战略:从危机应对到供应链重塑
麦肯锡德国办公室合伙人克里斯蒂安·霍夫曼指出,过去产业界对原材料议题的关注多聚焦于价格波动,如今更重要的是供给量是否能支持生产。
霍夫曼肯定德国联邦政府去年设立的“原材料基金”计划,认为这是协助企业开发中国以外稀土新来源的正确方向。
该基金由德国国有复兴信贷银行承担专案保证责任,借此降低企业风险并提供投资诱因,政府也将补贴成本差距,以减少中国低价稀土竞争优势。
专家建议推动跨产业合作,由制造业、矿业、学术界、银行及私募基金共同参与,从原料开采、加工到储存建立完整供应链,增强国际原料市场的谈判能力。
德国中央银行行长约阿希姆·纳格尔声称:“欧洲需让中国清楚其行为正受到密切审视,且欧洲的核心产业必须得到保护。”
但保护主义真的能解决德国的问题吗?
德国车企的电动车转型、可再生能源目标的实现,乃至数百万个工作岗位,依然离不开中国的稀土。
那条连接德国工厂与中国稀土的生命线,如今牵动着德意志经济的命脉。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