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10日上午,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的2025屯堡文化大会主论坛在安顺举行。此次论坛以“屯堡文化的历史意义、当代价值与核心内涵”为主题,钱理群、毛佩琦、葛剑雄、陈支平、肖远平、吴羽等6名专家作主旨发言,论道屯堡文化。
复旦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葛剑雄以“明代卫所与屯堡文化”为题作主旨发言。
“今天讲屯堡文化,它的源头就是明代的卫所制度,那么为什么明代卫所是全国普遍的制度,却在贵州形成了全面的发展,这是我们必须了解它的主要原因。”葛剑雄从历史地理与人口迁移视角,深入解析了卫所制度如何塑造今日贵州文化基因。
葛剑雄首先介绍了明代卫所制度的形成原因。他表示,明朝卫所制度是朱元璋亲自制定的一种在全国防卫的系统,根据标准配置,每卫设前、后、中、左、右五千户所,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一百户所,每百户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军士皆世袭,官拨牛田,平居屯垦以自给,遇有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
“贵州的卫所实际上就是当时贵州的主要行政区划,也就是说,卫所的人口构成了当时贵州人口的主体。”在葛剑雄看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贵州的特殊性在于明初尚未建立完整的行政体系,所以当时在贵州设立的卫所兼具了军事与行政管辖功能,形成了“实土卫所”,这些卫所不仅驻军,更管辖着周边土地,成为实际的地方行政区划。
“到了清朝,尽管卫所都废除了,但贵州的这些卫所人口,因为他们军籍户口跟民户都是分开的,包括他们的后裔都还是贵州省主要的人口,所以他们的文化特征可以一直延续下来。”葛剑雄特别强调,今天讲屯堡文化,其源头就是明朝,但必须分清一个概念,即屯堡文化的形成不在明朝,而是从清朝卫所制度被废除以后,逐渐演变至今,所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
葛剑雄认为,正因如此,今天要谈屯堡文化,就要从明朝卫所制度的功能和影响说起。尤其是卫所制度激活了连接中原与西南的交通动脉,军户世袭制与“勾补”制度(缺员需回原籍补员),使军户与故乡保持持续性联系,加之主干道延伸出的支线网络,不仅输送了兵员物资,更成为文化传播的血管。
此外,针对“文化化石”的概念,葛剑雄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真正完全保留原貌的仅存于个别偏远区域,多数屯堡文化实为“多文化交融体”,如安顺地区的文化就融合了明代军户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元素,他以屯堡饮食源自淮扬菜的说法为例,提出更宜表述为“带有江淮风味的融合菜系”。
“总而言之,明代卫所制度能在贵州发展出今天非常有特色的屯堡文化,这要考虑到当年贵州的特殊性。”葛剑雄以天津类比,指出天津三卫同样由江淮移民构成,最终形成区别于周边方言的津门文化。这种由军事移民催生的文化现象并非孤例,但在贵州的集中性与完整性堪称典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张丽 刘杨
编辑 何涛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