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全省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大比武现场,66岁的李景文伏案疾书,花白的头发在灯光下格外显眼,握笔的手稳健有力。为了这场专业较量,他用3个月时间刷完了36300道题。
“年纪大了,看屏幕时间一长就流泪,记忆力也不如从前。”李景文坦言备赛的艰辛。他的学习方法很朴实:把难记的法律条款抄在卡片上随身携带,将典型案例整理成册反复研读。清晨5时,当城市还在沉睡,他已开始学习;深夜时分,他书房的灯总是最后熄灭。
李景文是侯马市家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该调委会成立于2019年,20名成员多是银发老人,最大的76岁,最年轻的49岁。5年来,他们成功调解各类纠纷720余起。
李景文和同事们总结的背对背调查、心对心疏导、面对面调解工作法,在实践中特别管用。
去年春天,一桩邻里纠纷闹到调委会。楼上新婚夫妇每晚跳健身操,楼下陈阿姨被吵得高血压发作住院。李景文没有说教,先提着水果看望陈阿姨,又上门了解年轻夫妇的想法。第二次上门时,他带着陈阿姨的病历,轻声说:“你们父母也这个年纪了,要是被吵得住院,你们心疼不?”这句话让年轻夫妇低下了头。最终,双方达成和解,两家人还互留电话,成了好邻居。
“法律是刚性的,但执行法律的人要有温度。”李景文说。
去年秋天,李景文和团队成员接到了一起赡养纠纷。80多岁的老母亲需要照顾,5个子女却因经济条件、居住距离等原因争执不下。李景文和团队成员连续多日上门调解,常常工作到深夜。
“那段时间,我们不仅要讲清楚赡养的法律责任,更要唤醒血脉亲情。”李景文回忆道。他们先分别听取每个人的难处,再召集全家坐在一起商量。最终,5个子女达成协议:就近的子女负责日常照料,其他子女按能力分担费用,每周轮流探望。
“看到一家人重归于好,围着老母亲说说笑笑,我们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李景文说,“这种被需要的快乐,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5年来,这个志愿者调委会坚持每周5天值班,实行“一人一案”一竿子插到底”的终身负责制。2020年,调委会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2023年,主任耿红英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调委会的“普法志愿者+家事纠纷调解”机制项目成为全省示范项目。
李景文常说:“法治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万家灯火里最温暖的守护。”在这条路上,李景文和他的伙伴们仍在继续向前。他们的每一步脚印,每一次调解,都在诉说着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真正的法治,从来都是带着温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