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哲
又有高校学生把老师挂网上了。
近日,重庆工商大学的一名女生李某,在社交平台投稿称其老师“刻薄媚男”,吐槽法学院胡老师“上课特别刻薄、把没礼貌当幽默”。该老师发现后,将指责内容截图发到学生群内,要求涉事学生拿出证据,并表示已联系发布平台获取到该学生信息,将起诉其侵犯名誉权。
此事在网络引发热议,不只是因为“师生矛盾”是舆论场一类比较常见的热点话题,更在于双方的身份比较特殊。涉事的胡老师是法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教师,事情缘由是在《经济法》课堂上,李某回答问题错误被胡老师批评。
对此,有人说老师要大度,没必要上纲上线;也有很多人支持老师起诉。支持起诉的声音里,有一些是对讨好型教育的反感。
如今,不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老师大都不太敢批评学生,前者怕被家长投诉,后者怕大学生心理脆弱,容易破防,或者动不动就举报投诉、网上挂人。
还有的大学,给教师“一刀切”地规定了教时任务,老师为了让学生选课,承诺不点名不挂科,开课后还要给学生买奶茶,讨好学生乞求好评,这样才能第二年继续开课。这样的讨好,恐怕只会产出一批又一批的“巨婴”。
西南大学有研究团队提出过“乡愿式教育”的概念,指一些教师为迎合学生、家长和社会舆论,放弃价值引导和社会化涵养,将教育简化为“服务产业”,通过趣味化教学取悦学生,片面鼓励和表扬学生,却忽视批判性思维培养。现在,胡老师不接受道歉,坚定维权,正是对这一妥协式、讨好型教育现实的反击。
当然,不同的事件有具体的情况,是是非非也常常引发争议。但在这一起“法学教师对垒学生”的事件,学生错的明显且离谱,仅仅因为不爽被批评,便将老师挂在网上,乱贴“媚男”的标签,丝毫不管老师可能会遭受大面积网暴或社死。哪怕是一时冲动,这种无所顾忌的做派,也让人捏把汗,是时候学会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了。
有人担心,接下来,按照以往高校在处理类似舆情时的惯性操作,很可能协调当事教师和学生和解,以求达到止息舆论的目的。这种处事思维显然不是最优的,不仅很难让涉事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言行的影响力和破坏性,还可能继续给学校带来负面评价。
既然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事情,就不妨尊重双方的意见和权利,让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反过来讲,如果连法学院教师遭受权益侵犯都只能被迫“私了”,又会传递出怎样的价值观?
如果涉事教师最终通过法律手段澄清事实,为自己正名,同时让李某得到应有的惩戒,哪怕只是一个公开的道歉,也足以形成典型案例,警示更多的人。
近年来,学生举报、投诉老师的事件不时引爆舆论场。其中,有些举报内容是合理的、正当的,比如有些教师存在学术不端、霸凌学生、违背师德师风等行为,也得到了应有的处分。但也有些举报者夸大事实乃至无中生有,且多以诉诸教师“言论不当”的形式呈现,令人担忧。如果学校习惯息事宁人,老师被迫沉默,这种风气很难被扭转。
这次,李某被胡老师“严正警告”后迅速道歉,表示自己一时冲动、失去理智、情绪不稳定,承认对胡老师的言论不当,并夸大相关情况。而从李某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可以看到,其用词之粗鄙、观念之偏颇,完全不像是一位大学生应有的见识和素质。
外人很难判断,李某此刻的道歉,是真心悔过,还是不堪压力之下的暂时认怂。但她莫须有的指控,伤害了胡老师的情感,是确凿无疑的。正如胡老师所言,这种伤害很难靠轻描淡写的几句道歉,就能抵消。换作是其他人,也会作类似反应。李某需要为自己的过错,承担相应的后果。以为自己年轻、一时冲动,别人就能高抬贵手,是不切实际的幻觉,若不早点醒过来,走出校园后怕是要栽跟头的。
因此,哪怕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胡老师的反击,不仅是一堂生动的法治课,也是对教育本身负责,能让大学生知道,不计后果的冲动、动辄挂网审判是有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