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重庆工商大学校园。图/该校官网
一起高校师生冲突,冲上了多家社交平台热搜。
据极目新闻报道,近日,重庆工商大学一节课堂上,一学生因回答老师提问时表现欠佳,被老师批评指正后不满,遂匿名向微博账号“工商秘密”投稿,声称该校“法学院胡老师上课特别刻薄,媚男行为频出”等。
胡老师看到指控帖文后,在课程群内要求该生拿出证据,并称如该生拿不出证据,会向法院起诉其侵权。随后,涉事学生现身并道歉。该校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称,学校老师已经知道此事,目前正在处理当中。
从目前各方披露的信息看,这位老师的课堂言行似乎并无不当之处,恰恰是该学生对老师的吐槽内容,不仅大多为情绪化言辞,也未能提供具体情节和事实。因而,人们期待通过各方努力,在分清是非前提下,让这起师生冲突得到圆满解决。
平心而论,在缺乏事实支撑的前提下,指称一位女性教师在课堂上“刻薄”“媚男行为频出”,或已涉嫌损害他人名誉。该老师声称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况且,事情发生后,该老师并未第一时间寻求学院领导等向学生施压,也没有采取让学生考试不及格等方式事后报复,而是直接讲明该生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此举不仅体现了一名法学老师的专业素养,也可让该同学第一时间察觉到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视为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护。
在学校里,师生关系确实不对等,多数时候,学生处在弱势的一方。但在社交平台活跃的当下,网上亦随处可见学生批评指责老师的帖文,有些用词极为尖刻。
其中,有些是因为老师师风师德失范,引发了学生不满,但也有不少指控内容并不属实。如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严格要求,反而利用网络的匿名性,随心所欲发泄对老师的不满。
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爱护学生、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包括尖锐的批评性意见,这都是老师应有的胸怀。然而,这绝不意味着老师可以被随意贬损、诽谤乃至侮辱、构陷。
要明晰的是,网上对老师的不实指控,不仅会对老师的职业声誉造成严重损害,也会严重败坏教学风气。长此以往,老师为求自保,只能在课堂上蹑手蹑脚、在教学活动中放弃严格要求,让课堂变成“水课”,最后受害的恰恰是学生。
因此,此番胡老师若最终选择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不仅是一次法律公开课,也是一次对类似破坏教学风气乱象的有力回击。而其在处理师生矛盾问题上所体现的专业性,也受到不少网友的称道。
应看到,以往很多学校内部的冲突性事件发生后,一方一旦诉诸舆论,学校行政部门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匆忙上阵“灭火”,其目的只有一个,尽可能避免引发舆情。但正是这种防舆情思维,反而忽视了矛盾的本质,容易让学校在处理相应事件时顾此失彼,结果双方都不服气,引发更大风波。
法律思维强调公开、公正、平等、透明,而此事的价值也恰恰在此,通过双方公开对垒,让事件的来龙去脉更清晰,也能尽最大可能避免外界误解。就此去看,高校在处理类似事件时,也当始终秉持法律思维。
撰稿 / 王天定(高校教师)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