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市“敬老月”活动有序开展,淮阴区法院小营法庭将尊老敬老传统美德融入司法实践,充分发挥退休法官“银发”力量,成功化解一起赡养纠纷,为全市“敬老月”活动增添了一抹温情的法治亮色。
本案的原告是年过六旬的老人张某某,因赡养问题与儿子王某某产生矛盾,无奈诉至法院。案件承办人认为,就案办案易激化家庭矛盾,不利于亲情修复,于是邀请人民调解员周海兰一起参与此案调解。
在深入了解案情后,周海兰发现纠纷根源在于早年情感缺失:王某某十几岁时母亲因经济困难离家,导致其在情感上对母亲存有隔阂。
调解过程中,周海兰并未急于援引法条,而是从母子亲情入手,引导双方回顾往昔岁月,唤醒家庭温情。她耐心倾听双方诉求,从情感上疏通症结:一方面理解王某某因母亲早年缺席所产生的情感落差,另一方面也向张某某说明其子成长过程中因经济条件限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情感疏导的基础上,周海兰进一步明确法律义务,向王某某阐释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的法定义务,以及不履行义务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同时,她积极联系当事人所在社区协同开展工作,增强调解的社会力量。经过耐心细致的释法明理与情感沟通,母子二人之间的隔阂逐渐消融。
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自2025年10月起,王某某每月向母亲支付赡养费1000元。一场因赡养引发的家庭纠纷,在退休法官的温情调解下圆满化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
此次成功调解是淮阴区法院小营法庭在“敬老月”期间关爱老年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生动缩影。法庭通过邀请退休法官参与案件调解,不仅盘活了优质的“银发”司法资源,借助他们丰富的经验、崇高的威望和独特的亲和力,更探索出了一条化解涉老纠纷的“温情捷径”,让司法审判既有法律的“刚性”,更有人文的“温度”。(周正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