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螺旋真理 (博物馆、艺术领域知名科普博主)
本文系作者参加九派新闻“九派圆桌”直播《法国卢浮宫文物何以频繁被盗》议题讨论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发布前经作者审阅。
位于法国首都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9日上午发生抢劫事件,馆方随后宣布临时闭馆一天。(视觉中国供图)
【1】卢浮宫没办法御敌于馆门之外
盗走文物的盗贼还是非常专业的,但从安防角度来说,卢浮宫本身就有先天的缺陷。
第一点,拿我们中国的博物馆来对照,首先进入的不是博物馆的建筑,而是一个院,要先穿过院才能进入博物馆的馆舍建筑当中。
但是我们会发现,卢浮宫在整个塞纳河的一面,没有院,建筑外墙就是临着塞纳河的那条街,没有空间过渡。这就让卢浮宫的建筑直接暴露在公共空间之下。
一般来说,如果是中国的博物馆,遇到类似情况会在建筑上立很多摄像头,来监控附近人员与建筑的距离。
但在建筑上直接设置摄像头,在国外可能会有伦理风险,比如,是不是侵犯了过往行人的自由权限?这个东西一直有争议。
所以卢浮宫的监控有死角,我想除了技术问题之外,还涉及社会伦理的问题。
缺乏必要监控手段,人类就没有足够时间做出预判。
第二,就算建筑外墙临街,只要那是一整面墙,安保工作倒也还好做,但作为法式建筑的卢浮宫恰恰不是这样。
法式建筑有个很大的特点,有个小阳台,里边是个大落地窗。犯罪分子恰恰选择了这个最为薄弱的部位进行作案,因为法式小阳台便于他们落脚,而玻璃窗又相对容易被侵入。
一般来说,中国博物馆会采用博物馆周界防范的技术手段来弥补这一弱点——针对这个窗户布设安防措施。
通常会在窗户一侧安装一个主动的红外线发射装置,发射红外线。在一定的距离上,设置一个接收装置。如果有人非法通过敲碎玻璃、割碎玻璃等方式侵入到馆舍当中,就会干扰红外线发射装置的红外线,一干扰,接收装置接收不到信号,就会立即报警。大概两分钟内,就有相关安保人员过来检查。
然而,卢浮宫的安保难度非常大。在中国,一般来说,有馆区的存在,临街外墙全封闭。但卢浮宫作为历史建筑,两点都不具备。
所以,犯罪分子一旦入侵到建筑之内,对于博物馆来说,就很难在建筑内再将其控制住。最重要的是御敌于馆门之外、馆墙之外。
卢浮宫的建筑在历史性、装饰性方面,包括整个临街的设置,可能在审美上、在整个城市的风貌上有较好的展现,但对于博物馆来说,却带来了极大的安保难题。
【2】需要减小观众与展品之间的距离吗?这是个问题
有人会觉得,卢浮宫的文物陈设过于开放,给人以破坏的可乘之机。要讨论这个问题,得分两个层次。
首先,这次卢浮宫失窃案,就是犯罪分子的蓄意破坏行为,人家就是冲着偷你东西来的。
但还存在另一种情况,比如普通游客,没有遵守博物馆的参观须知,在参观过程中无意识、不小心破坏了博物馆的展览或文物。
这两种情况的性质不一样,不可以一概而论。
在没有发生负面事件以前,博物馆对观众的态度是善意的。博物馆会认为,我提出一个参观须知,观众也是理性的、文明的,会自然而然遵守这些规定。预防措施针对的是蓄意破坏的犯罪分子,但对观众,我足够信任他们的文化和道德水平。
所以博物馆会尽量减少观众和展品之间的隔阂,让观众最大程度看到展品原本的样子。加了道玻璃,这在物理性质上就会对光的传播造成衰减,隔着玻璃和不隔玻璃看到的展品,效果上肯定是有区别的。
除非后来发生了一些负面问题,博物馆采取了升级措施,让观众和展品之间出现隔离。
你会发现,包括卢浮宫、故宫,还有俄罗斯冬宫、土耳其托普卡帕宫,都有这种特点。
我们都希望看到这些宫殿在成为皇家建筑的时候,他们原本的室内装潢、器物摆设。这种复原陈列,相比于一般博物馆的通史性陈列,更依赖于背景营造,是以进入式的方式来体验的。
但恰恰这种欣赏方式,对观众的道德和行为有最高的要求。
于是博物馆就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当中,它需要通过一些其他的措施来进行预防性的管理。比如安检、加上围栏,给文物罩上玻璃,不得不牺牲最高级的享受。
【3】卢浮宫头上的两个“婆婆”
这次失窃案,也让我想起了法国的博物馆管理体制。
法国最早的博物馆管理机构,成立于1895年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初心是给博物馆筹集运营所需的资金、征集藏品。随着博物馆不断发展,联合会的会员越来越多,从一开始的四所,扩大到四五十所。
1921年,法国出台了《财政法》,规定博物馆可以收门票,但门票的管理权在国家博物馆联合会这里。
二战之后,法国建立博物馆管理司对博物馆进行统一的行政管理,这是政府的一级组织,最早划给教育部,后来划给文化部,是个政府单位。
博物馆司是中央政府机构,负责对所有国家博物馆及受保护的地方博物馆进行宏观的行政与学术监管。
而国家博物馆联合会则负责其下属成员馆(如卢浮宫等)的具体运营,表面上它就成了下级机构,但又不完全是上下级的关系,他们各自有自己要管理的部分,博物馆管理司管的是行政,比如人事权、各种事项的管理。但是具体到门票收入、藏品管理,就由国家博物馆联合会来管理。
这样的管理方式有其合理之处,第一,可以在国家层面上进行宏观的调控,管理也非常细致。第二,可以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有效协调。
但不利之处也很明显,等于说博物馆多了两个“婆婆”,每多一个“婆婆”,就会多一项行政业务,应对起来必然更加繁琐。这种管理实际上架空了博物馆馆长的权限。
法国人自己就对这套管理制度不满。卢浮宫的一位领导曾经这样吐槽毕加索美术馆的馆长,说他工作能力非常强,但他能管的只有和他一起工作了15年的秘书。
他如果想调整博物馆的安保政策,对不起,安保人员不归他管,归博物馆管理司管。他想提高博物馆的公共接待水平,对不起,公共接待处的员工,不管是收银员还是卖文创的,都不归他管,归国家博物馆联合会管。
所以这个馆长相当于一个学术性馆长,他如果想提高博物馆的运营水平、行政水平,都是行不通的。用我们现在一句时髦的话,叫“法人权限不完整”。
这种管理体制,慢慢暴露出许多问题。从1987年开始,法国开始改革,原则就是把法人权限尽量还给博物馆,越重要的博物馆越需要馆长发挥自己的能量管理好。
从1987年开始,到1992年,改革改到卢浮宫头上。卢浮宫首先拥有了自己的法人权限,叫行政类公共机构,意味着可以自己编制预算。馆长可以从博物馆的角度来制定自己的财政,来确定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以及这些发展需要怎样的财政支撑。
但这是博物馆明面上的管理,我们也要考虑一条暗线。
今年6月,卢浮宫员工罢工,是工会组织的。博物馆和雇员的关系是基于工会,馆长得在尊重工会的基础上,调整博物馆的发展战略。
现在法国博物馆的管理权,基本还是在馆长手上,但鉴于法国之前的机制,博物馆管理司和国家博物馆联合会的影子依然存在,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整个法国的博物馆的管理机制还处于一种多头管理的状态,中间的权限有交叉,也有模糊,事权、财权、人权,还有不明确的地方,这同样会限制到博物馆的安保工作。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