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佳霖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当秋阳洒满威海市老干部法律咨询服务中心,80岁的徐承刚正伏案整理居民咨询记录。从退休老干部到“银龄人才”法律服务团队带头人,徐承刚在重阳“敬老、奉献”的底色里,绘就了一幅“老有所为暖人心”的生动图景。
“我不喜欢打牌,也不喜欢聚会喝酒,我的爱好就是自己静下来学点东西。”2003年退休时,徐承刚没选含饴弄孙的清闲日子,想要继续做点事情。2009年,环翠区法院招募人民陪审员的公告一出,徐承刚立马报了名。“既能了解法律在基层的温度,又能帮着断断‘家务事’,多好!”担任人民陪审员期间,徐承刚自学法律条文,从宅基地纠纷到遗产继承,每一起他都逐字研读卷宗,甚至为一个法律术语查阅多本资料。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起“水资源费纠纷”。有一个村集体打了水井抽取地下水,水井被一家澡堂承包使用,但因迟迟不付钱,村集体便起诉索要“水资源费”。徐承刚陪审时发现症结,“水资源归国家,但水井是村里打的,该收的是‘水井使用费’。”他当即向法官提建议,不仅帮村集体避免了违法收费争议,更让案件判决符合法律精神。
“法律不是死条文,得贴着老百姓的实际情况走。”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后来,担任评审员期间表现优异的徐承刚又被环翠区法院聘任为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担任调解员的时候,我接了5332个案子。”徐承刚说,“一直到2022年,因为年龄限制,我不再担任特邀调解员,但我还想继续做点事。”于是,徐承刚又牵头组建“银龄人才”法律服务团队。5名退休老干部聚到一起,在老干部局支持下建起免费咨询点。
没有经费,也没有工资,更没有人计较多少——“我来这儿不是为钱,是想让脑子动起来,让退休生活有价值。”徐承刚说。
重阳节前,一位老人打电话咨询徐承刚,“被执行人有钱了,可执行程序停了,律师要收200块才肯说办法。”徐承刚耐心听完,手把手教他:“您打这个电话找原审法官,提供财产线索就能恢复执行,一分钱不用花。”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在咨询点每天都在上演。
有人因邻里漏水闹矛盾,有人为赡养问题犯难,徐承刚和团队总能用通俗的语言讲法律、用共情的态度解心结。他们还定期走进社区普法。
“重阳讲‘敬老’,更讲‘奉献’。”徐承刚说,自己能把法律知识用在帮老百姓上,比啥都开心。如今,他依然每天准时到咨询点,始终没停下脚步。这份“银发担当”,恰是重阳节最美的风景——当岁月染白头发,一颗为社会奉献的心,却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