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日报记者 张慧膑
近期,全国多地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政策,以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热土上,三亚用“创业红包”让创业者的梦想稳稳落地。
今年以来,三亚通过精准宣传、优化服务和延伸帮扶的“组合拳”,推动这项政策高效落地,将其从一纸文件转化为滋养创业种子的“及时雨”,为无数创业梦想提供了最初始也最关键的“动能”。
精准滴灌,让政策落到“身边”
为鼓励劳动者创业、缓解创业者经济压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制定实施了一次性创业补贴政策。2023年,两部门印发《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对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所创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正常运营1年以上的离校2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入乡农民工,可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
按规定,该补贴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财政、人社部门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如何让好政策不“束之高阁”,真正被有需要的人所知所用?三亚的策略是: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变广而告之为精准推送。
“在创业最迷茫、资金最紧张的时候,学校宣讲会让我知道有这项补贴,它就像一场‘及时雨’,给了我坚持的底气。”毕业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创业者张先生感慨道。他的经历,正是三亚“创业政策进校园”活动成效的缩影。针对高校这一创新创业生力军聚集地,三亚主动将政策宣讲台搬进校园,从源头上“点燃”创业火种。
政策宣讲触角还延伸至创业孵化基地、产业园区等一线。通过“海南人社”微信公众号、官网等平台,持续发布通俗易懂的政策解读和申请指南,确保信息获取便捷。三亚正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符合条件的人群并主动推送,让创业扶持“未问先送”。
数字赋能,让申请从“跑腿”变“指尖”
政策知晓度只是第一步,申请便捷性直接关系落地效率和用户体验。三亚通过“线上+线下”双轨服务模式,打通政策兑现“最后一公里”。
“整个过程比想象中简单!”通过“海易办”APP成功申请补贴的王女士说,“在家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申请,不用来回跑窗口,节省了太多时间精力。”这正是三亚“数字赋能”的成果。目前,一次性创业补贴申请已纳入“海南政务服务网”和“海易办个人创业一件事”主题服务,创业者通过电脑或手机即可完成线上申报,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线上渠道畅通,线下服务同样贴心。考虑到部分创业者不熟悉线上操作或需要面对面咨询,三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各区人社服务中心及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窗口,提供“一对一”指导,涵盖政策解读、条件匹配、材料填报等全流程。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确保不同需求的创业者都能“应得尽得”,平等享受政策红利。
“这笔补贴是雪中送炭,给了我坚守初心的底气,也给了我大步向前的勇气。”申领到补贴的韦浩东说。
一万元创业补贴,对许多创业者而言,是支付首笔租金、购买首批原材料、制作首块招牌的“启动金”,意义重大。但三亚思考的不止于“发钱”,更着眼于构建可持续的创业扶持生态,让创业者不仅“活下来”,更能“跑得快、走得远”。
当前,三亚着力打造“补贴+”模式,通过“补贴+贷款”联动,将一次性补贴与创业担保贷款深度融合,形成“启动资金+流动资金”的有效扶持,破解创业者资金持续性难题。此外,还配套创业培训、导师辅导、资源对接、场地优惠等服务,构建全周期、多维度支持系统,提升创业者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持续发力,激活创业动能
在一次性创业补贴精准落地的同时,三亚正构建更系统、立体的创业扶持体系。人社部门统筹协调,联合多部门推出覆盖创业全周期的政策组合,搭建从起步到壮大的全链条支持平台。
其中,创业担保贷款成为重要接力措施。该政策面向返乡创业农民工、农村自主创业农民、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提供政府担保基金支持、财政贴息等优惠。按规定,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30万元,合伙创业可上浮10%,小微企业最高可获400万元支持。这一政策与一次性补贴形成互补,构建起“启动资金+发展资金”的完整资金链条。
从更深层次看,一次性创业补贴虽金额有限,却彰显了三亚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它精准切入创业者从“想法”到“落地”的关键萌芽期,降低初始创业门槛,提升创业信心与成功率,成为推动创业者从“想创业”到“敢创业”再到“创成业”的重要支撑。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从“跑腿办理”到“指尖办理”,这些“切口”改革正汇聚成优化创业生态的强大动力。当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三亚的经济生态也焕发出蓬勃生机。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举措,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进一步夯实创新创业高地基础,让创业活力在这片热土上持续奔涌、永不停歇。
来源:三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