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留给妈住,我们放心!”“这4万块您拿着,以后咱们还是一家人!”近日,在吉林省磐石市人民法院的调解室里,一场曾因遗产分配陷入僵局的家庭争议,经过承办法官的耐心调解圆满落幕,各方继承人互谅互让,既守住了法理公平,也留住了血脉亲情。
两代人离世,遗产成“考题”
故事的起点,藏着一个普通家庭的遗憾。李父与李母相守半生,育有三个子女,长子李甲、长女李乙、次子李丙;长子李甲长大后,与孙某组建家庭,有了儿子李丁,一家人本该其乐融融,可命运却接连“出难题”。2022年李父离世,留下两处房产,谈及遗产分配时,李母率先提出想法:“我年纪大了,就想守着老房子过日子,这两处房产能不能留给我,也好有个晚年保障。”李乙、李丙体谅母亲,当即点头同意,可长子李甲却有不同意见。他觉得,自己作为家中长子,父亲的遗产理应分自己一份,既是对过往付出的认可,也能为自己小家庭的生活多一份支撑。一边是母亲想守住晚年安稳的心愿,一边是长子对遗产份额的诉求,原本融洽的家庭氛围有了裂痕。分歧尚未化解,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几个月后李甲意外离世,留下了四套房产、住房公积金余额、医保账户余额,以及银行账户里的存款,按照法律规定,李甲本应继承的李父遗产,如今要由他的妻子孙某、儿子李丁转继承,这让原本就棘手的分配问题,又多了一层法律关系的考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顾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原本的手足情、婆媳情,在“财产账”的拉扯下渐渐变了味,争吵声多了,心与心的距离也远了。眼看亲情就要被财产纠纷越推越远,一家人决定借助法律途径找到“两全”的答案。
法官拉家常,情理融法理
“遗产案不是简单的‘分财产’,得先暖了人心,才能解了难题。”承办法官接手案件后,没有简单的一判了之,而是先当起了“倾听者”。调解时,法官特意把调解室的氛围搞得轻松些,聊起李父生前总给孙辈买零食的小事,说起李甲曾为了照顾生病的父母四处奔波的过往——这些藏在岁月里的亲情细节,慢慢融化了大家紧绷的情绪。
“您是长辈,孩子们都记着您的好;孩子们也有自己的难处,互相多体谅体谅……”法官一边帮大家梳理法律规定:配偶、父母、子女都是第一顺序继承人,遗产分配要兼顾法定份额和实际需求;一边引导大家换位思考:李母年事已高,需要稳定的住所;孩子李丁还在成长,房产继承也关系到他未来的生活;孙某独自照顾孩子,账户余额能帮她缓解生活压力。
一次次沟通,一回回释法,家人心里的“疙瘩”渐渐解开。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这起继承纠纷完美解决。
李父的遗产:把安稳留给老伴。李父名下的两处房产,一处在北京市,一处在磐石市。考虑到李母晚年需要熟悉的生活环境,孙某主动松了口:“这两处房子就给妈吧,她住着舒心,我们也放心。”
李甲的遗产:给孩子未来,给家人体谅。李甲在长春市和磐石市的两处房子,留给儿子李丁,“孩子还小,这房子是他爸爸留下的念想,也能给孩子未来添个保障”,孙某和李母主动放弃了这两处房产的继承权;账户余额方面,孙某要独自照顾孩子,用钱的地方多,李母决定放弃这部分继承权。
最后,孙某还特意准备了4万元现金,在调解现场双手递给李母:“妈,这钱不多,是我的一点心意,以后我还会常带孩子来看您。”李母接过钱,眼眶泛红:“一家人,不说这些客套话。”
案结分歧消,亲情更绵长
“本来以为打官司会伤了和气,没想到法官让我们一家人更亲了。”调解结束时,李母握着法官的手感慨道。这场纠纷的解决,不仅让每一份遗产都有了妥善归宿,更让这家人明白:比起房产和存款,血脉相连的亲情才是最珍贵的“遗产”。
未来,磐石法院将继续秉持“财产有归属、亲情不褪色”的理念,用更细致的沟通、更贴心的调解,化解更多遗产纠纷,让法律不仅成为维护公平的“标尺”,更成为守护亲情的“桥梁”,让更多家庭在面对遗产矛盾时,能守住血脉相连的温暖,向着更和睦的未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