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长需
卢浮宫珠宝失窃案文物去哪儿了?
10月22日,潇湘晨报记者发现,多个标注“卢浮宫正品王冠/珠宝”的二手商品链接在闲鱼上线,标价从0.99元到9999万元不等。商品配图多为失窃珠宝实物,文案中还有“9.5新,现货在手、刚取货,低价急出”等描述。当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时,卖家竟以“半路被同行抢了”搪塞发货问题。
闲鱼平台表示,平台对假货是零容忍的,一旦核实卖家售假行为属实,平台会立刻下架商品,同时追究卖家的售假责任。
8件价值连城的卢浮宫珠宝,刚失窃三天,就明目张胆地挂在中国购物平台上,要说是“正品”,恐怕没多少人相信。明知道可信度不高,但商家还是煞有介事地挂了出来,还标出了0.99元到9999万元的夸张标价,并配以“刚取货”“现货在手”等话术,目的无非是制造话题和营造真实感来吸引流量。当然,他也知道假的真不了,弄巧成拙要负责任。便在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时,以“半路被同行抢了”予以回应,既规避了发货风险,又强化了“倒卖赃物”的戏剧张力。这种将犯罪事件娱乐化的行为,实则是将公共悲剧转化为个人流量的工具,其恶劣程度不亚于盗窃行为本身。犯罪行为不该成为玩梗的噱头,因为法律的红线不容触碰,任何试图将犯罪娱乐化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法律对此类行为的规制已形成完整链条。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而代为销售,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即便卖家以“玩梗”自辩,其使用“卢浮宫正品”等表述已涉嫌虚假宣传,可能会误导消费者,违反了《电子商务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更值得注意的是,平台若明知存在违规信息却未及时处理,需承担连带责任。闲鱼客服“坚决处理假货”的回应虽显积极,但“审核中”的链接仍持续存在,暴露出平台审核机制与执行力的脱节。
这场闹剧的深层危害,在于消解了公共事件的严肃性。文物盗窃案沦为网络段子,公众对犯罪行为的认知将被娱乐化冲淡,甚至可能引发效仿。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将违法事件转化为流量的行为,正在形成一种恶劣示范:只要足够“吸睛”,道德与法律的边界可以随意踩踏。正如某网友在评论区质疑“这商品保真吗”,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态度,恰恰为违法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闹剧终将会落幕,但它留下的警示值得深思:当“吸睛”凌驾于底线之上,“玩梗”成为流量密码,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基本底线的敬畏?唯有回归对公共事件的严肃态度,才能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让社会在法治轨道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