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插遍莫索湾,大地茫茫一手翻。”六十余年前,陶峙岳将军的诗句,镌刻下兵团人挥镐拓荒、让戈壁变绿洲的壮阔史诗。在八师148团,“毛主席语录碑”“大礼堂旧址”“军垦粮仓”三处兵团文物,正是这段史诗的亲历者——它们曾见证军垦战士肩扛犁铧的身影,颗粒归仓的丰收……近日,莫索湾垦区人民检察院以检察公益诉讼助力文物保护,让它们走出被遗忘的角落,焕发新的生机。
文物保护亮“红灯”
2024年11月,莫索湾垦区的风带着寒意,检察官们在例行巡查中,隐约感到148团的老建筑“有些不对劲”。他们升起无人机,盘旋在这些历经沧桑的文物上空。
“拉近看!你看这里墙皮脱落、字迹模糊,粮仓周围的杂草太多了。”屏幕上的航拍画面,清晰暴露着文物的“伤情”——墙皮脱落、设施缺失、防护失效,这些曾象征兵团精神的地标,正悄然陷入困境。
“它们不是冰冷的建筑,是兵团精神的象征。”检察官收起无人机,语气凝重,“绝不能让这些‘活历史’,在我们眼皮底下慢慢消失。”
公益诉讼拉起“防护网”
“文物保护不能等,更不能拖!”2025年初,检察院果断对这一线索依法受理,并向148团发出文物保护公益诉讼磋商意见函。磋商会议上,检察官明确提出保护缺失的问题。
“我们确实在日常管理上存在短板,这些文物不仅是建筑,更是兵团人的根,感谢检察机关及时提醒。”团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经过多次沟通,双方达成一致,莫索湾垦区人民检察院与148团共同建立起历史文物公益诉讼保护机制,明确各方职责,设立文物巡查、反馈、修复的闭环流程,为文物筑起法律的“防护网”,让守护从“临时补救”变成“常态坚守”。
迅速整改换新颜
磋商后,148团迅速响应,组织人员对辖区文物单位进行全面排查、修复,制作文物保护标识1块,悬挂文物保护警示标语8块,清理杂草300余平方米,修缮破损围栏7处。
整改只是起点,让文物“开口讲故事”才是真正的传承。2025年7月,在148团举办的第三届西营文化艺术节上,年近七旬的老连长徐仕生,站在这些文物旁讲述兵团人的故事。
“今天听老连长讲的故事,再看看这粮仓和毛主席语录碑,突然就明白了什么是兵团精神。”一位返乡大学生感慨道。
从无人机的“空中瞭望”,到公益诉讼的“制度护航”,再到文物活化的“故事传承”——莫索湾垦区人民检察院的文物守护行动,展现了细节里的温度。如今,莫索湾军垦粮仓周围再无杂草,毛主席语录碑字迹清晰,曾经的“老物件”折射历史印记,令人瞩目。这些文物,是兵团岁月的见证者,更是精神传承的接力棒,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