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台媒爆料黄子佼与孟耿如已低调办妥离婚手续,结束了5年的婚姻。
当时消息指出女儿小玉米抚养权归孟耿如,黄子佼名下财产转为抚养费。黄子佼律师回应“一切以小玉米为重”,未否认离婚。
同时,此前“1亿新台币安家费换取3年不离婚”的传闻被证实为误传。这一爆料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公众对这对曾经的夫妻的婚姻状况充满了好奇。
然而,直到2025年10月21日,黄子佼在二审庭讯中才首次承认离婚事实,表示需负担女儿抚养费,并以此为由请求法官轻判。资料证实实际法律程序于今日正式完成。这一官方确认让离婚事件尘埃落定,但也引发了更多关于离婚背后原因和影响的讨论。
1、黄子佼性犯罪案的发酵
黄子佼因持有2259部未成年性影像,一审被判刑8个月(2024年12月)。二审期间情况更加严重,追加了12名受害者,总受害人数达47人。
这起案件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谴责,其行为严重违背了道德和法律底线。黄子佼的犯罪行为不仅让他自己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也给孟耿如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2、舆论与经济压力下的婚姻困境
有报道称,孟耿如因为丈夫的罪行遭受了连带抵制。她参演剧集的戏份被删,商业活动也被迫暂停。2025年3月,她曾发声明关闭社交账号,强调黄子佼“不会也不该复出”。
然而,即便如此,她仍因全家出游被拍遭质疑,被迫公开道歉。长期处于这种舆论和经济压力之下,他们的婚姻难以维系。孟耿如在这段婚姻中承受了太多本不该承受的压力,离婚或许是她摆脱困境的无奈选择。
1、抚养权与财产分配
离婚协议中,女儿小玉米由孟耿如独立抚养。黄子佼财产均作为女儿抚养费使用,但法律上未界定为“净身出户”。
部分台媒推测此举或涉及财产保全策略,避免赔偿金耗尽资产。这种财产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女儿的生活,但也引发了一些关于黄子佼是否存在财产转移的猜测。
2、探视权争议
黄子佼试图保留“周末探视权”,但孟耿如坚持要求彻底切割,以保护女儿成长环境。这一争议反映了双方在对待女儿成长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孟耿如出于对女儿的保护,不希望女儿过多地接触有犯罪记录的父亲,而黄子佼则希望能够尽到父亲的责任。这种矛盾的背后,是对女儿未来成长的担忧和不同的考量。
1、公众态度的两极分化
网友普遍支持孟耿如,认为离婚是“脱离苦海”,并祝福她重启事业。孟耿如在这场婚姻中是受害者,她的遭遇赢得了公众的同情和支持。
而黄子佼在法庭以“承担抚养费”为由求轻判的行为,被批“将家庭悲剧当司法同情牌”。公众对他的犯罪行为感到愤怒,对他在法庭上的表现也极为不满。
2、圈内人士的不同表态
吴宗宪在5月斥黄子佼“社会性死亡”,应远离妻女,表达了对黄子佼行为的强烈谴责。
而陶晶莹则呼吁尊重隐私,“外人无权置喙”,体现了不同的立场。圈内人士的表态也反映了社会对这一事件的不同看法,有人强调道德和法律的制裁,有人则更注重隐私和个人权利。
3、假离婚疑云的终结
5月离婚传闻后,有民众目击两人仍同住,引发“为保全孟耿如事业假离婚”猜测。但今日法庭确认已终结这一争议。假离婚的猜测反映了公众对这一事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担忧,而法庭的确认让真相大白。
1、和解争议
黄子佼在二审中声称“已与37名被害人全数和解”,但实际仍有至少3名被害人未达成协议,且检方追加的12名被害人未被纳入统计,和解真实性存疑。他以“承担抚养费”为由求轻判的行为,被舆论质疑转移法律焦点。
这种和解争议不仅影响了司法案件的公正性,也让公众对黄子佼的诚信产生了怀疑。
2、判决进展
全案辩论终结,将于11月25日宣判二审结果。检方认为其罪行危害重大,拒绝减刑请求。黄子佼的犯罪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秩序和未成年人的权益,检方的态度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对受害者权益的保护。
1、孟耿如的重建之路
孟耿如的演艺形象因婚姻受创,离婚后有望逐步恢复工作。如复出参演《我们与恶的距离2》获观众期待。她需要重新树立自己的形象,找回在演艺事业中的自信。离婚对她来说既是一种解脱,也是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2、司法警示意义
这起案件反映了公众人物道德失范的连锁代价:事业崩塌、家庭解体、司法追责。若二审维持或加重原判,黄子佼恐面临实质监禁。
这一事件为公众人物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要遵守道德和法律底线,否则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同时,也让社会更加关注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和性犯罪的打击。
必须承认,黄子佼与孟耿如的离婚事件是一场由性犯罪引发的悲剧。它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我们应该从这起事件中吸取教训,加强对道德和法律的敬畏,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期待孟耿如能够早日走出阴影,重新开启美好的生活,也希望司法能够公正地判决,给受害者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