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刚登陆科创板不久的屹唐股份一纸诉状将行业巨头应用材料公司告上法庭,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索赔9999万元。这起案件并非个例,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知识产权与商业秘密诉讼已成为上市公司角力的核心战场,从设备制造到芯片设计,从本土纠纷到跨国博弈,诉讼的硝烟正弥漫在产业链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专利诉讼:技术壁垒下的攻防拉锯
半导体行业的技术密集属性,使得专利成为企业生存的"护城河",而专利诉讼则成为市场竞争的"常规武器"。从细分领域来看,存储芯片、功率半导体和AI芯片成为专利纠纷的高发区,诉讼往往呈现"核心企业+供应链"的连锁反应特征。
在存储芯片领域,非执业实体(NPE)的"狩猎式诉讼"正在崛起。2024年底,美国NPE企业AMT在德州法院起诉韩国SK 海力士,指控其内存模块侵犯四项核心专利,并将戴尔、英伟达、微软等下游客户一并列为被告。AMT在诉讼中指出,SK 海力士2024年上半年在美国市场收入达120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涉嫌通过侵权产品获取巨额收益。这种"围堵供应链"的诉讼策略,正迫使上市公司在技术选型阶段就强化专利合规审查。
功率半导体领域的专利战则呈现明显的技术压制特征。2024年,德国英飞凌在美德两国同步起诉中国氮化镓(GaN)龙头英诺赛科,指控其侵犯多项核心专利,不仅要求永久禁令,还通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发起337调查。尽管英诺赛科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起专利无效挑战,但首次尝试以失败告终,面临产品被禁入美国市场的风险。更严峻的是,美国EPC公司也同期对英诺赛科发起专利诉讼,使其陷入双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本土企业的专利意识正在觉醒,主动维权案例日益增多。2024年7月,长江存储在美国加州法院起诉美光科技,涉及11项闪存专利,成为中国存储企业向国际巨头发起的标志性专利挑战。A股上市公司中,全志科技因"侵害技术秘密及专利权属纠纷"向珠海亿智电子索赔7213万元,顺络电子2024年连续遭遇日本村田制作所的专利起诉,涉案金额累计达250万元,这些案例折射出国内企业在技术突围中面临的专利压力。
商业秘密:人才流动中的技术守防
如果说专利诉讼是"阳光下的博弈",商业秘密纠纷则更像是"暗战",而人才流动正是这场暗战的主要导火索。半导体行业核心技术高度集中于少数专业人才手中,员工跳槽引发的商业秘密侵权案件正逐年攀升,且涉案金额往往高达数千万元甚至亿元级别。
屹唐股份与应用材料公司的纠纷堪称典型。屹唐股份在诉讼中披露,应用材料公司招聘了其全资子公司MTI的两名前员工,这两名员工均签署过保密协议,掌握等离子体源及晶圆表面处理的核心技术秘密。入职后,两人以主要发明人身份为应用材料公司申请发明专利,所披露的技术内容与屹唐股份的商业秘密高度重合,且涉案技术已应用于刻蚀设备等"卡脖子"领域。对于2025年7月才登陆科创板的屹唐股份而言,这场诉讼不仅关乎近亿元赔偿,更关乎其核心技术的市场竞争力。
国际市场上,台积电的商业秘密泄露事件同样震动行业。2025年8月曝光的调查显示,一名跳槽至东京电子的前台积电员工,联合6名在职研发人员和3名试产人员,泄露了2纳米制程的400余张技术资料,涉案人员已被移交司法部门。作为全球晶圆制造的龙头企业,台积电每年投入巨额研发费用构建技术壁垒,而此次泄密事件暴露出的远程办公数据管控漏洞,为全行业敲响了警钟。
从司法实践来看,商业秘密案件的举证难度虽大,但判决力度正在加强。屹唐股份在诉讼中明确主张3倍惩罚性赔偿,这一诉求符合《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恶意侵权的惩戒精神。而台积电事件中,企业直接将涉案人员开除并移交司法,展现了上市公司在商业秘密保护上的强硬态度。
上市公司的破局之道: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面对日益复杂的诉讼环境,半导体上市公司正在从被动应诉转向系统性防控,构建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在专利布局层面,头部企业加速构建"专利护城河"。屹唐股份通过2016年收购美国MTI公司获得核心技术积淀,境内设备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48.57%跃升至2024年的72.74%,同时持续强化原创研发。国际巨头如应用材料公司则通过积累超2.2万项专利,形成技术防御网。
在商业秘密保护层面,企业强化全流程管控。台积电在泄密事件后升级了内网访问权限,对远程办公采取"动态水印+操作留痕"技术;屹唐股份则通过签署严格保密协议、明确技术权属等方式,从源头防范人才流动带来的泄密风险。
在合规应对层面,跨国企业建立多法域适配体系。针对美国337调查和欧洲UPC诉讼的特点,中企纷纷组建国际化法律团队,提前开展专利风险排查。长江存储在起诉美光前,已对自身专利组合进行全面梳理,确保诉讼策略的可行性。
从行业发展来看,知识产权与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直接决定了半导体企业的创新动力与市场竞争力。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向高端化突破,类似屹唐股份诉应用材料、长江存储诉美光的案件将愈发常见。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既是技术实力的比拼,更是合规能力的较量——唯有筑牢知识产权的"防火墙",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