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感谢法官了!不仅帮我们讨回了拖欠的工程款,还保住了两家企业的合作情分,这下我们后续的项目合作也能安心推进了!”长春某园艺景观公司负责人握着法官的手,语气里满是感激。近日,磐石法院成功调解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既为原告企业挽回了经济损失,也保障了被告企业的正常经营,以司法温度为辖区营商环境注入“暖流”。
合作生隙:20万工程款拖出企业“信任危机”
2023年3月,长春某园艺景观公司(以下简称园艺公司)与吉林省某旅游公司(以下简称旅游公司)签订《施工合同》,约定由园艺公司承接旅游公司相关园艺景观工程项目。合同签订后,园艺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完成了全部工程内容,然而旅游公司仅支付了部分工程款,剩余20余万元款项却迟迟未结清。
“工程早就验收合格了,这笔钱我们催了一次又一次,公司资金周转都快受影响了!”园艺公司负责人多次上门或电话催要,语气从最初的协商逐渐变得急切。而旅游公司则面露难色:“近期公司资金确实紧张,不是故意拖欠,还请再宽限些时间。”一来二去,双方从最初的合作伙伴逐渐产生隔阂,沟通氛围愈发紧张。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园艺公司将旅游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其立即支付拖欠的20余万元工程款。
法官破局:情理法兼顾 找准调解“突破口”
承办法官收到案卷后,仔细翻阅卷宗,梳理案件脉络。看着卷宗里清晰的合同条款、工程验收材料和催款记录,法官敏锐地意识到,此案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若直接判决,虽能快速结案,却可能让两家企业彻底闹僵,不仅影响旅游公司的正常经营,还可能引发后续履行难题。
“涉案金额达20余万元,涉及两家企业的切身利益,既要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要给企业留足经营空间。”法官当即决定优先采用调解方式化解矛盾纠纷。随后,法官第一时间分别联系两家企业负责人,耐心倾听双方诉求。
面对园艺公司的急切,法官温和地安抚道:“完全理解您的心情,工程完工后迟迟拿不到工程款,换做谁都会着急。您的诉求于法有据,法院一定会保障您的合法权益,但咱们也不妨听听对方的实际困难,给合作留条后路,您看行吗?”一番话让原本情绪激动的园艺公司负责人渐渐冷静下来。
法官与旅游公司沟通时,则对其释法明理:“根据《民法典》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你们签订的《施工合同》合法有效,原告已依约完成工程,你们应当按约定支付工程款。拖欠工程款不仅会影响企业信用,若进入强制执行程序,还可能影响企业后续的项目合作和经营发展,主动协商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听完法官的话,旅游公司负责人也坦诚道:“法官,我们确实是遇到了资金周转难题,不是故意拖欠。只要能确定一个合理的付款方案,我们肯定按时支付,也希望能保住和对方的合作关系。”
握手言和:暖心调解 企业合作“重续前缘”
看到双方态度均有松动,法官立即组织双方当庭面对面调解。调解室内,法官先引导双方回忆过往合作中的顺利场景,缓和对立氛围,再结合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围绕工程款支付金额、付款期限等核心争议点,逐条梳理、耐心调解。
“考虑到旅游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园艺公司能否在付款期限上稍作让步?”“旅游公司也得拿出诚意,给出明确的付款计划,让对方安心。”在法官的细致引导下,园艺公司表示愿意给予旅游公司一定的付款宽限期,旅游公司也当场承诺将尽快筹集资金,分两期支付剩余20余万元工程款。
最终,双方在和谐的氛围中达成一致意见,园艺公司自愿撤回了对旅游公司的起诉。签字确认时,旅游公司负责人主动向园艺公司负责人致歉:“之前是我们疏忽了,耽误了你们的资金周转,后续我们一定按约定付款,也希望以后还能继续合作。”园艺公司负责人笑着回应:“多亏了法官耐心调解,把话说开了就好,以后我们还是好伙伴!”据回访,目前旅游公司已按期全部履行完毕,至此,该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次纠纷的妥善化解,不仅为企业节约了诉讼成本、提高了纠纷解决效率,更让当事人真切感受到了司法的公正与温度。未来,磐石法院将持续优化调解工作方式,以更精准、更贴心的司法服务化解企业矛盾纠纷,为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