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一家寿衣服饰店迎来特殊顾客:多名外籍人士误将寿衣当作传统服饰挑选,甚至当场试穿。店主因语言不通察觉异常,拒绝出售寿衣,最终只卖出几顶老人可戴的帽子,并表示"不能蒙人家"。事件引发网友热议,看似好笑的文化误会背后,其实藏着商品销售的法律边界,本文结合案例拆解法律要点,梳理各方观点。 一、现场还原:外国顾客试穿寿衣,店主急得直摆手 10月19日,镇江这家专卖寿衣和百岁衣的店铺门口格外热闹。多名外籍顾客围着货架驻足挑选,有人拿起绣着传统花纹的寿衣就往身上套,这一幕被网友拍下来发到网上,立刻引发围观。 "他们把寿衣当唐装了吧?"有网友调侃,还有人猜测是不是翻译出了问题,把"寿衣"说成了"增寿的衣服"。更有广西网友回忆,曾见过非裔女子穿着寿衣逛街购物,看来这种误会不是第一次发生。 店主事后回应称,当时自己彻底懵了:"一群外国人涌进来挑寿衣,语言也不通,看见他们往身上穿,我立马觉得不对劲"。他赶紧摆手说不卖,可对方误以为是要涨价,反而更坚持要买。无奈之下,店主只肯出售几顶百岁老人佩戴的帽子,原本25元的帽子还便宜到15元卖给了他们。面对网友讨论,店主的态度很明确:"外国人不懂中国文化,但咱做生意得有良心,不能蒙人家"。 二、法律拆解:卖寿衣不是"想卖就卖",这些规矩必须守 不少人觉得这只是文化误会,但从法律层面看,店主的做法藏着不少合规意识。寿衣作为特殊商品,销售过程中有明确的法律红线不能碰。 1. 寿衣是"特定商品",明码标价有特殊要求 可能有人不知道,寿衣和骨灰盒、纸棺等一样,属于"特定殡葬用品",其销售有专门的规范。根据《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寿衣不仅要标清品名、价格,还得额外标注生产厂商、地址和等级这三项信息。这意味着商家不能像卖普通衣服一样随便销售寿衣,必须确保信息透明。 2. 店主"拒卖"不违法,反而符合诚信原则 有网友问:"顾客想买,商家能拒绝吗?"答案是肯定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但前提是交易不违背公序良俗且信息对称。本案中,外籍顾客因文化差异不了解寿衣的用途,店主察觉后拒绝出售,本质上是避免了"欺诈性交易"的可能。 反观之前有商家把寿衣改造成旗袍卖,导致顾客穿了一年才发现,这种行为就涉嫌欺诈了。寿衣有其特殊文化属性,比如通常用双扣、活扣设计,与普通服饰有明显区别,商家故意隐瞒用途就违反了诚信原则。 3. 跨境文化差异下,商家有告知义务吗? 虽然目前没有法律强制要求商家必须向外国顾客解释商品的文化含义,但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精神来看,卖方有义务确保商品符合买方的合理预期。外籍顾客误以为寿衣是传统服饰,本质上是对商品用途产生了误解,店主主动说明并拒卖,其实是履行了合理的告知义务,这也是避免后续纠纷的聪明做法。
三、网友吵翻了:是"良心商家"还是"多此一举"? 事件发酵后,网友们的观点分成了两派,讨论得热火朝天。 支持店主派:这才是诚信经营的样子 湖北网友:"必须给老板点赞!要是悄悄卖了,等外国人知道真相得多尴尬?这是在维护咱们的信誉。" 陕西网友:"之前见过外国小伙穿寿衣逛街,还以为是自己懂时尚,后来有人告诉他真相,脸都红透了。老板提前制止太对了。" 福建网友:"寿衣在咱们这儿是有特殊意义的,不是普通衣服。老板守住的不只是生意,更是文化尊重。" 理性讨论派:文化差异而已,不必过度解读 四川网友:"西方本来就没有寿衣的概念,他们去世都穿平时的衣服,所以分不清很正常。" 广东网友:"只要不是故意欺骗,卖了也没啥吧?毕竟衣服本身没质量问题,只是文化理解不一样。" 浙江网友:"其实寿衣料子大多很舒服,之前有老奶奶穿寿衣逛菜场,大家也觉得很通透。外国人不懂,穿了也只是观念不同。" 结论:文化可以有差异,诚信不能打折扣 这场看似好笑的"寿衣误会",其实是一次生动的文化碰撞和法律科普。店主的做法给出了最好的答案:生意可以做,但良心不能丢;文化可以有差异,但诚信不能打折扣。 不过网友的讨论还在继续:有人说店主的行为是"多此一举",外国人自愿购买,只要明码标价就行;也有人认为,寿衣承载着特殊的生死文化,主动告知是商家的责任。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文化差异带来的消费误解,商家到底该"主动科普"还是"尊重选择"?如果外国人知道寿衣的用途后依然想买来穿,商家应该卖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