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温静导读:各大城市频频颁布微短剧利好政策,从资金支持、资源倾斜、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各个方面“卷”了起来,争做“微短剧名城”、打造“微短剧之都”。本文进行了梳理汇总。
来源:传媒内参—主编温静
自竖屏微短剧爆火、广电总局出台“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之后,各大城市频频颁布相关利好政策,从资金支持、资源倾斜、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各个方面“卷”了起来,争做“微短剧名城”、打造“微短剧之都”。本文进行了梳理汇总。
郑州出台微短剧产业新政!16项措施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
9月30日,郑州市发布《关于郑州市加快推动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16项具体支持措施,加速培育全产业链集群,着力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叫响郑州“竖店”品牌。
一、鼓励精品创作,打造“郑州故事”IP矩阵
1.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微短剧制作机构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牢把握微短剧创作的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审美趣向;要深入生活,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通过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故事和人物,不断提升微短剧作品的思想性、创新性、艺术性;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动微短剧创作健康繁荣。
2.实施精品微短剧创作工程。组织微短剧剧本征集活动,鼓励微短剧制作机构围绕郑州历史文化、文旅资源、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创作,择优组织精品微短剧申报省广电及以上部门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优秀网络视听节目推优等活动。组建微短剧评艺评审专家团队,加强精品微短剧创作指导和行业发展研究。鼓励将本土化剧本、优秀中短篇小说等改编为微短剧。
3.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按照《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郑州市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郑政办〔2025〕26号),发挥各行各业优势,推动微短剧与郑州本土品牌、文旅场景、网红街区、普法、科普、非遗、功夫、“老字号”以及国潮新品等领域深度融合,推出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微短剧+”融合新模式,赋能千行百业。
二、壮大市场规模,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
4.壮大主导产业。推进国有广播电视企业公司制改革与股份制改造,支持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通过资源整合、交叉持股等方式进入微短剧产业领域。鼓励生产要素向微短剧制作机构、网络视听平台集中,培育大型专业化市场主体,形成龙头引领效应与产业集聚效应。推动网络文学、MCN机构等行业将优质IP转化为微短剧产品,鼓励电商平台创新微短剧多元商业模式,带动版权运营、MCN服务、IP衍生品开发、第三方专业服务等配套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新媒体资源整合步伐,打造具备较强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微短剧产业与新媒体融合集团;鼓励具备条件的微短剧企业或网络视听企业按程序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科技赋能水平。
5.育强产业园区(拍摄基地)。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重点推动微短剧产业资源优势集中的区域率先突破,依托市民活动中心、大志影视基地、中原数字经济科创园、天健湖影视产业生态集群、紫星庄园及周边区域,加快打造市级微短剧产业园区。鼓励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盘活闲置资源,推进微短剧拍摄基地建设,对现有拍摄基地进行提档升级,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推出一批郑州特色拍摄取景地,加快构建“产业园区—拍摄基地—取景地”三级场景空间布局。支持优势产业园区按程序申报国家级、省级网络视听产业示范园(基地),提升郑州市微短剧产业平台能级。
6.鼓励来郑投资微短剧产业。鼓励外地企业来郑投资合作、注册影视公司,对落户产业园区(拍摄基地)的微短剧关联企业(含剧本创作、MCN机构、动漫制作、发行平台等),按规定予以政策支持。对投资建设微短剧产业园区(拍摄基地)的企业,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吸引优质资源向郑州市集聚。
7.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鼓励微短剧制作机构加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实践,推动“微短剧+”产业融合发展提速增效;支持微短剧企业引进先进拍摄设备、后期制作软件及技术,提升内容创作质效。鼓励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打造空间型虚拟现实体验项目,延伸拓展微短剧产业价值链,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三、推动微短剧出海,促进对外交流
8.创新微短剧出海服务便利行动。推动郑州市微短剧出海服务政策突破与制度创新,设立“微短剧出海服务窗口”。制定微短剧产业数据出境负面清单,探索微短剧海外演员“免签时长延长+容缺受理”便利化举措,推进境内外微短剧拍摄、后期制作等专业领域职业资格互认;组建郑州市微短剧进出口协作体并拓展其服务功能,助力提升郑州市微短剧品牌国际影响力。
9.推动微短剧出海。围绕“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打造一批兼具“国际视野、中华元素、现代创意”的优质微短剧,积极申报参与“视听中国—公共外交”播映工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充分利用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等平台资源,引导微短剧制作机构精准对接海外市场需求,创作并推送更多优秀微短剧出海。对出品质量高、传播效果好、社会反响佳的微短剧出海项目及企业,支持其申报国家和省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
10.鼓励举办微短剧产业交流展示活动。鼓励有影响力的微短剧企业或行业组织在郑举办微短剧主题创作展会、交易会、研讨会等产业活动,搭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支持微短剧制作机构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节展,通过设立展台、举办精品微短剧推介会等形式,扩大郑州市微短剧知名度。通过统筹协调重大产业活动、解读分析行业政策、发布产业数据报告等方式,进一步提升郑州市微短剧海外影响力与行业话语权。
四、健全服务机制,营造健康发展环境
11.完善一站式综合服务机制。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微短剧产业综合服务平台,为微短剧制作机构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完善全周期协拍服务体系,为来郑剧组提供在线预约、设备租赁、群演调度等专业化服务。搭建微短剧版权登记服务平台,将打击微短剧侵权纳入“剑网”专项行动,提升侵权案件处理效率。设立“河南微短剧郑州市审查服务中心”,强化对微短剧制作各环节指导服务,提升审核质效。建立微短剧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供需对接机制,加大对微短剧企业、微短剧产业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
12.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机制。依托市属高校等优势资源,推动高校与微短剧企业联合构建产学研用融合培育体系;支持市属高校开设微短剧编导相关专业,开展微短剧实践教学项目,培养产业后备人才。大力引进和培育制片、编剧、导演、剪辑等优秀专业人才,将其纳入“郑聚英才计划”支持范围,按规定落实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公寓)、购房补贴、学历人才生活补贴等政策。健全市县联动机制,鼓励市县两级将微短剧行业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认定体系,认定后按相关规定享受对应层次保障待遇。结合“技能河南”建设,支持微短剧制作机构或相关组织开展群演、拍摄、灯光、道具、化妆等技能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微短剧全链条专业人才;加大微短剧领域骨干人才支持力度,为行业人才设立产业骨干人才认定专门赛道,给予政策倾斜。
13.规范微短剧行业有序发展。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指导微短剧制作机构、网络视听平台健全内容审核管理制度,确保微短剧内容健康、播出安全,严禁创作、传播低俗、庸俗、媚俗内容。微短剧产业园区(拍摄基地)要积极引导进驻企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对微短剧行业存在的违法经营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充分发挥微短剧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推动行业自律,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五、强化组织保障,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14.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加快推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协调联动机制,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牵头,各开发区管委会、区县(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并定期会商,根据职责分工制定专项实施方案,统筹推动本意见落地见效。
15.加大扶持力度。鼓励设立社会资本参与的郑州市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微短剧产业发展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根据政策实施成效与产业发展需求,适时修订完善《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郑州市加快推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郑政办〔2024〕52号)。各开发区管委会、区县(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结合职能定位,创新服务模式,整合产业要素,优化政策措施,为微短剧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6.扩大宣传推广。积极对接省广电及以上权威部门、头部网络视听平台,争取每年在郑举办全国性微短剧行业活动,将其打造为全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各开发区管委会、区县(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充分运用各类传播载体,宣传报道郑州市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的工作实践与成效,叫响郑州“竖店”品牌。
陕西西安成为“短剧之都”,半年上榜超300部、投流超16亿
《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全国100部微短剧中有60部诞生于西安。西安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短剧之都”。
事实上,微短剧产业在西安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一系列政策支持。去年以来,省广播电视局发布《关于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微短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两年内培育15家领军企业,推出200部精品微短剧,围绕微短剧产业发展链条并突出重点环节给予扶持。
今年5月,全省首只微短剧产业专项基金——陕西繁星剧影微短剧专项基金正式成立,计划规模5000万元,首期2000万元,助力培养一批专业的微短剧人才;西安交通大学与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深度合作,成立全国微短剧研究与评价基地……
随着全国第三所戏剧类院校——西安戏剧学院启动首届招生,60名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新生将于今秋入学。院校的专业化培养,未来将为包括孚希AI影视中心在内的本地影视产业持续输送表演、编剧、后期等各环节的新鲜血液。
一系列举措如活水涌流,滋养着西安微短剧产业发展的沃土。政策、资金、人才、技术多方发力,西安正在加速构建从创意孵化到制作发行的微短剧全产业链条,不仅支撑着包括孚希AI影视中心等在内的一批新兴平台崛起,而且将推动西安微短剧产业向规模化、精品化、集群化方向持续迈进!
杭州临平打造“全国微短剧名城”
临平作为杭州最早启动微短剧产业的城区,近两年来,深入推进“1113”微短剧产业发展体系,构建“写—拍—播—评—投”五位一体的微短剧全产业链,聚力打造以微短剧为引擎的大视听产业高地。
此前,临平发布了一系列产业大动作。政策方面,该区有针对性地对在临平注册落地的微短剧头部企业、爆款企业、精品剧企业,予以奖励。同时,临平将对新注册微短剧企业予以房租减免或减半政策。
针对来“临影厂”进行项目拍摄的企业,在“临影厂”原有价格优惠基础上,临平将聚焦拍摄和住宿两大场景,推出拍摄消费券予以补贴,如果是区内注册企业出品或制作的项目,补贴还将翻倍。
在数实融合发展背景下,临平还将创新探索“微短剧+实体经济”新业态,围绕“临平造”企业品牌,进行主题微短剧创作和品牌元素植入,力争三年打造100部精品微短剧、100部大运河文化精品微短剧。
临平坚定信心打造“全国微短剧名城”,未来将持续聚焦微短剧精品化赛道,推出更多全国叫响、人民叫好、市场叫座的好作品,推动中国微短剧发展迈上新台阶。
青岛市打造东方微短剧之都
2024年5月,青岛市文旅局会同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全国首个《扶持网络微短剧行业发展政策清单》。每年争取100万元资金,对“青岛出品”、体现青岛元素的精品网络微短剧给予扶持,并对入选广电总局优秀作品目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并播出的作品,分别给予每部2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并印发《扶持“青岛出品”精品网络微短剧项目实施细则》。
青岛发展微短剧优势显著,拥有东方影都、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等产业基础设施,吸引了众多新媒体平台和企业落户,其中北方微短剧影视基地(青岛藏马山)自去年4月正式启动运营,设有100多个拍摄场景,可同时容纳多个剧组同期拍摄,去年承接剧组拍摄106部,国内已上线《大过节的》等热门作品,被评为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年度摄制基地”。
网络微短剧是拉动文化消费的重要新兴赛道。下一步,青岛将制定出台新一轮产业扶持政策,抓好“山东(青岛)网络视听创作传播服务中心”和两个微短剧审核站建设,支持北方微短剧影视基地做大做强,建立微短剧规划备案、上线备案绿色通道,为全国微短剧影视机构提供系统配套服务和支持,争取吸引更多微短剧项目落户拍摄,推动全市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建华在青岛市召开山东省微短剧精品创作暨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也表示,从六个方面对各级主管部门提出要求:一要进一步优化审核流程、提升服务水平,二要推动实施“微短剧品牌提升计划”和精品工程,三要打造微短剧播出平台、扩大传播范围和社会影响,四要健全完善微短剧扶持奖励机制、对优秀节目重点扶持奖励,五要打造一批微短剧摄制基地和取景地、为微短剧摄制剧组提供优质服务,六要切实发挥山东(青岛)网络视听创作传播服务中心、微短剧审核站作用,推动青岛市打造东方微短剧之都。
山西临汾全力打造微短剧之城
2024年8月13日晚,“腾讯视频精品微短剧基地”揭牌和“跟着微短剧游临汾”启动仪式举行。在风景秀丽的涝洰河畔,现场氛围时尚浪漫、别具一格,在场人员共同见证“腾讯视频精品微短剧基地”的盛大揭牌,共同启动“跟着微短剧游临汾”的美好旅程,共同领略“光影临汾、平阳之夜”的万千风采,共同展望打造临汾微短剧之城的美好愿景。
在签订《腾讯视频精品微短剧基地战略合作协议》之后,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李啦说:“腾讯视频有责任,也有能力通过精品微短剧来传播地方文旅的独特魅力,为观众带来多元美好的视听体验。临汾是一座有颜值、气质和价值的城市,我们相信这里将成为孵化山西省精品文旅微短剧的摇篮、网络视听创新发展的新高地。我们非常期待与临汾携手向前,将地方文旅平台的资源优势整合放大,共同打造出一批有文化历史深度、有正能量温度,兼具价值和传递广度的精品微短剧,一同推动微短剧行业的繁荣发展。”
临汾经济开发区、曲沃县、安泽县、洪洞县分别与相关文化企业签署合作拍摄协议,尧都区、洪洞县、曲沃县、襄汾县、安泽县、古县、乡宁县、吉县成为临汾市首批微短剧拍摄基地。
讲好“临汾故事”,传播“临汾声音”。近年来,临汾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总要求、“各项工作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前列”总目标,凝心聚力,担当作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耕文化底蕴,厚植资源禀赋,相信临汾一定能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一定能打造成微短剧之城,一定能树起全国千亿级微短剧行业新标杆,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临汾篇章!
江苏扬州打响“短剧之都”品牌
2024年4月15日,中国扬州大运河短剧产业基地在江都揭牌,拉开了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打造长三角“短剧之都”的序幕。未来,该基地将通过短剧实景化、数字化片场的打造以及营地功能的提升,同时满足15个微短剧剧组拍摄需求。
集众多优势于一身,扬州已成为全国微短剧优质的出品城市。面对短剧产业的发展大潮,如何进一步放大自身优势,打响“短剧之都”品牌,是一道必须要回答好的时代课题。
2024年1月20日,扬州报业传媒集团牵头成立“中国扬州大运河短剧产业联盟”,凝聚了基于扬州辐射全国的100多家联盟成员单位,涵盖影视制作、制片服务、餐饮住宿、园林景区、医院、酒吧娱乐、文创、体育场馆、商场、服装化妆、高校、车辆租赁、艺术培训、武术拳击、演员经纪等短剧生态链企业和商家。
目前在长三角地区,扬州已成为微短剧制作圈内小有名气的取景拍摄胜地,外地剧组来扬州拍摄,均为扬州优质的短剧拍摄环境、资源点赞。
除了得天独厚的拍摄优势外,扬州也在布局短剧拍摄基地,置景、道具一应俱全。
扬州江淮文投集团董事长高鹏介绍,此次揭牌的江苏省文化数字化示范基地、中国扬州大运河短剧产业基地,建筑面积33816平方米,共3幢5层建筑,房间合计708间。下一步,基地拟投资8000万元,增设会务、办公室、餐厅、展示厅、交流空间、商业配套等场所,建造实景片场,打造多个不同艺术风格的室内外场景。同时,利用江都区空港影视基地资源,搭建LED全景数字化摄影棚,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呈现5D立体、动捕、元宇宙场景,打造沉浸式数字化影棚。
推动“文旅+微短剧”融合发展,扬州已有部署:目前扬州市已拿出初步方案正在积极对接国家级专业组织和短剧业内头部机构,拟高起点策划举行2024首届“跟着短剧下扬州”文旅短剧大赛。同时,相关部门对接北上广文旅策划专业机构与各景区,探索开发落地扬州的影视资源和明星品牌,推进以“剧好玩”为IP的实景剧本杀、小剧场、主题演绎秀、影视主题商业综合体等沉浸式创意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