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渗透公众生活、为公众和社会带来困扰的AI谣言乱象,需要有更明晰、专门的法律标准和更可操作的制约手段
青岛保时捷销售中心销冠牟倩文,决定拿起法律武器,“向造黄谣者宣战”。
据报道,10月10日,牟女士通过社媒称,网络上出现大量利用AI技术恶意合成的虚假视频以及跟面部侧脸局部相似的不良视频,对她进行诽谤和侮辱,甚至肆意传播,泄露她的电话以及微信号,已对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视频是百分之百伪造的”,她称已报警,并委托律师团队,对此次事件进行证据保全和公证。
↑牟女士。
牟女士因连续两年成为公司销冠而出圈,2023年、2024年她连续两年均卖出170辆保时捷汽车。今年9月,她再度成为保时捷月度销冠。对于自己的业绩,她曾在视频中解释是真诚+专业,她没有透露具体的销售技巧,而是强调了对客户的理解和尊重。今年国庆节,她在直播中分享,工作7天休息1天,可见也十分勤奋。
对牟女士来说,这是新一轮的袭扰。在其出圈之初,就已经历过恶意猜测、涉黄谣言的轰炸。今年2月,她曾在社交平台发文“谣言止于智者,清者自清”。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保时捷、美女、销冠的组合,被一些人视为流量密码。只不过这一次,换成了AI合成登场,“技术”加持下的谣言,成本更低,也更有杀伤力。牟女士要面对的,不仅有利用AI的别有用心者,还有算法驱动的流量法则和羊群效应。以个体对抗“群体”,只有手持法律利器,才有胜算可能。
牟女士此次还悬赏征集有效线索,对于提供关键证据、帮助她锁定主要传播源头的,她将以个人名义给予重谢。这正反映出一个普遍的维权困境。造谣成本低,侵权者对视频或删或隐,只需要一秒钟,而要在海量信息中精准捕捉并固定证据,并不容易。这就让惩戒演变为一场“概率游戏”,有人用AI造谣,却有相当概率逃脱惩罚,长此以往,并不利于网谣生态治理。作为网民,有参与网络污染治理的责任,向受害者提供证据,既是“法不向非法低头”的价值宣示,本质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事实上,不只像牟倩文这样的普通人遭遇维权困境,有关名人明星被人AI换脸用于骗术的新闻也有不少。在AI“一键生成”图文视频的当下,“AI谣言”正成为侵蚀社会信任、侵害公民权益的新型网络毒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2024年发布的报告《揭秘AI谣言:传播路径与治理策略全解析》指出,人工智能工具的不当使用,使得AI谣言量高速增长、逐步成势,近半年信息量增长65%。
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对社会的立法与治理提出更高要求。法律层面,目前对于AI谣言的治理,主要依据刑法、民法典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且现行法律法规多基于传统人工发布和主观恶意标准,难以覆盖自动生成内容与多主体协作传播的复杂场景。技术层面,谁是AI谣言的始作俑者、谁是传播者,责任主体认定困难也是治理难点;而且清理成本,远高于制作和传播成本。平台责任层面,“技术中立”不能成为免责金牌,社会已有共识,但如何判断平台的“明知和应知”,是构成其是否担责的关键,判断机制如何科学并可操作?
诚然,法律要为技术创新和探索保留空间,但面对日益渗透公众生活、为公众和社会带来困扰的AI谣言乱象,需要有更明晰、专门的法律标准和更可操作的制约手段,依法托底,给人人参与其中的网络和现实生活多一份安全保障。
红星新闻评论员 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