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现在正是旅游旺季,我们酒店每天停业损失数万元,再这样下去真的撑不住了!”一大早,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法院王斌法官接到了某酒店负责人李某打来的电话,语气充满焦虑。
去年,李某经营的酒店与某装饰公司签订165万元装修合同,准备改造升级迎接旅游旺季的到来。然而,酒店刚开业不久,网络预约平台就接连出现卫生间积水、地板空鼓等差评。
今年4月,酒店与装饰公司沟通,签订了整改清单,约定了相关质量问题的整改标准。但整改过程并不顺利,眼看着旅游旺季就要到了,李某再也忍不住,将装饰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损失。
第一次开庭时,双方剑拔弩张、各不相让。李某坚持装饰公司未按约整改完毕,构成违约;装饰公司则反驳酒店在整改期间随意增加项目,且对细节要求过于苛刻。
由于对工程质量、整改效果争议巨大,李某当庭表示要申请司法鉴定,装饰公司同样提出反诉,要求酒店支付拖欠的尾款40余万元。首次庭后调解也因双方分歧过大不欢而散。
最让李某心急如焚的是,转眼7月将至,正值旅游黄金季节。为了保存现场配合可能进行的司法鉴定,酒店不得不暂停营业。“每天房租、员工工资、预期利润损失加起来数万元,待鉴定结束后,我们还要索赔这笔损失!”李某在电话中焦急地说到。
难题同样摆在了王斌面前。鉴定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无论案件结果如何,错失旺季的停业损失对双方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
时间就是企业的生命线!挂断电话后,王斌紧急调度,硬是从满满的排期表中挤出了时间,将第二次开庭时间紧急定于三天后。
第二次庭审中,王斌高效梳理争议焦点,引导酒店和装饰公司逐项核对整改清单,将35项质量问题区分为“无争议”和“有争议”两大类,并进一步将争议核心精准压缩至关键瑕疵,为后续调解奠定了基础。
庭审结束已近午时,但双方争议刚捋出头绪,王斌顾不得休息,趁热打铁组织调解,及时向装饰公司指出其未完全履行整改义务的违约事实及法律风险,同时向酒店解释“质量瑕疵”与“质量不合格”的法律区别,分析鉴定成本及诉讼风险,引导理性评估预期。
王斌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进行利弊评估,终于推动了案件转机的到来。双方的态度逐渐缓和,争辩的焦点也从“争对错”转向了“解纠纷”。经过两个小时的磋商,一个新方案获得了双方认可:装饰公司应付的违约金与酒店应付的装修尾款相互抵扣,酒店只需再支付10万元,并自行委托他人尽快完成卫生间积水、地板空鼓等问题的整改工作,装饰公司拿到10万元后,也不再追着酒店主张原来的40万元尾款,而是投入到了其他新工程、新项目之中,本可能进入鉴定程序耗费大量精力的纠纷,在王斌的不懈努力下实现一次性化解。
“终于能赶上旅游旺季了!”李某如释重负。装饰公司经理也长舒一口气,“快速解决纠纷,让我们能专心投入新的项目了。”
王斌抽丝剥茧分析案情、争分夺秒促成和解、精准施策解纷止争,不仅快速平息了纠纷,更保住了企业的经营活力。在涉企纠纷化解中,环翠区法院不断探求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解纷路径,将为更多市场主体在诉讼中守住生产经营的“黄金期”,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的“最硬内核”。
(通讯员 唐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