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建华 通讯员 王帅 王成明
9月16日,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伊犁边境管理支队可克达拉边境派出所民警魏富鸿收到了一个跨越千里的特殊“快递”——一面绣着“热情服务廉明高效”的锦旗,这面锦旗见证了一段跨越千里的深厚情谊。
“5万块钱的定金,说没就没了,这可咋办……”9月8日,魏富鸿接到了湖南某生态农业公司的紧急求助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难掩焦虑。原来,该公司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四团的果农孙某签订了海棠果收购合同,但因操作失误,货物被误发至其他收购商,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定金也难以追回。企业远在湖南,果农身在边疆,这场跨越千里的纠纷一度陷入僵局。
“警察同志,不是我们故意不退,实在是手头紧啊。”魏富鸿找到孙某说明来意后,对方却搓着手,面露难色。“定金到手就买了肥料、支付了采摘工钱。能不能宽限到下个月?等这批果子款项结清,我一定退!”
魏富鸿耐心地劝说孙某:“老孙,你的困难我们理解,但合同受法律保护,企业那边也等着资金周转。咱们换位思考,如果是你的货款被拖欠,着不着急?”他拍了拍孙某的肩膀,“有困难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但信用不能丢。定金必须尽快退,我们也会尽力帮你协调解决眼前的难题。”
随后的三天里,魏富鸿和同事白天顶着烈日蹲在果园边,一笔笔帮孙某核对账目、联系尾款事宜;夜晚则仔细梳理合同条款、反复核对转账凭证。他们讲清法律责任与后果,协助果农协调资源、催收外部欠款,一步步帮孙某解开心结、解决实际困难。最终,孙某筹措到足够资金,同意退款。9月10日,5万元定金顺利返还至湖南企业账户。
从接到求助到纠纷圆满化解,仅用了不到3天的时间。这笔资金的快速返还,不仅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维护了其合法权益,也让远在湖南的企业负责人真切感受到新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温度。
“你们追回的不仅是5万块钱,更是我们外地企业来疆投资的信心和底气!”企业负责人的话语中饱念感激之情。这份从湖南到新疆的真诚致谢,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比任何褒奖都更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