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钟冉
通讯员 董超君
“这个月已经是第三次接到这个小区的噪声投诉了,得从根上找找问题!”近日,看着“谐调共治一件事”平台坐标图上某小区亮起的黄灯,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钱塘区分局基层基础管理大队民警沈永春立刻整理出历史警情数据,配上矛盾化解指南下发给属地派出所。
今年以来,钱塘区分局依托“谐调共治一件事”平台,通过对可见矛盾的全量捕捉,深挖矛盾隐性根源,将治理重心从处置可见矛盾转向消解隐性病灶,构建“显性纠纷快处+隐性矛盾根除”的双轨化解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历史成因复杂、时间跨度长的矛盾纠纷,一次出警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后续还会发生多次报警或信访。”沈永春介绍,“为此,我们将110报警、警种预警、部门流转、基层排查、群众反映等矛盾纠纷源头数据接入‘谐调共治一件事’平台,捕捉高频纠纷的共性特征,锁定矛盾诱因,进而制定解决方案并实现闭环处置。”
针对小区楼下跳广场舞噪声扰民警情,钱塘区分局梳理出影响休息、音量大、时间长等纠纷高频关键词,锁定场地不足、规则缺失两大矛盾诱因;针对某写字楼周边反复接到大学生投诉的情况,通过数据比对,发现押金陷阱等关联问题。今年以来,钱塘公安依托“显性纠纷快处+隐性矛盾根除”双轨化解机制,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近3万起,化解率达99.7%,重复报警量同比下降10.23%。
与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矛盾纠纷治理模式不同,“显性纠纷快处+隐性矛盾根除”双轨化解机制既解决当前纠纷,更追溯矛盾滋生的土壤。
“广场舞噪声扰民问题,光靠出几次警劝说根本无法解决。”闻潮派出所社区民警乔源说。乔源联系社区居委会,组织广场舞领队、居民代表、物业等多方主体召开“邻里圆桌会”,共同商议明确跳舞时间需避开居民休息时段、临近中高考期间不组织广场舞、不使用大功率音响播放音乐等。他还带领广场舞领队在小区附近选址,最终选定带有绿化带、高大乔木且能形成天然隔音带的区域作为固定活动场地。经过努力,该小区噪声类警情数同比下降14%,后续未再接到相关投诉,实现纠纷化解零反复。
钱塘公安对已处置的矛盾纠纷进行复盘,从中提炼共性规律、总结案例经验、填补治理盲区,形成“矛盾化解工作指南库”。社区民警在矛盾排查中发现类似隐患,可参照指南提前开展风险干预管控。
钱塘区有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园区,此前常有大学生报警,称部分中介公司利用合同漏洞拒不退还押金。为保障学生权益,钱塘公安联合劳动保障监察等职能部门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打击虚假招聘等违法行为。联合行动中,共核查中介公司25家,整改各类问题30余项,为大学生追回押金共计4万余元。专项整治后,辖区涉大学生押金类报警数同比下降87.5%。
为避免潜在的隐患,钱塘公安通过分析历史报警数据、复盘典型案例,形成“兼职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指南”。每逢高校学生兼职高峰期,平台会依据指南自动提示各社区民警进校开展针对性法律宣传,并定期开展专项清查,前置化解风险隐患。